谷歌SEO

谷歌SEO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谷歌SEO >

扁平化设计起源,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扁平化?

96SEO 2025-08-17 11:09 0


最近几年, 如果你留意网页和移动应用的设计趋势,大概率会频繁听到一个词——扁平化设计。这种看似“极简”的风格, 如今已成为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的首选,但很少有人能说清它究竟从何而来又为何能风靡全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扁平化设计的起源 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扁平化设计——它不是简单的“去装饰”,而是一场围绕“用户体验”的设计革命。

从“拟物化”到“扁平化”:设计风格的必然转折

在扁平化设计成为主流之前,数字界长期被“拟物化设计”统治。还记得iOS早期那些皮质的记事本、木质的图书架吗?这些设计试图通过模仿现实物体的纹理和质感,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但因为触屏设备的普及, 一个问题逐渐浮现:当界面本身就能模拟物理交互时过多的“装饰”是否反而成了干扰?

网站设计之:什么才是扁平化设计?扁平化设计从何而来?

比如 一个拟物化的按钮需要阴影、高光、纹理来模拟“按下”的状态,但在小屏幕手机上,这些细节可能让按钮显得拥挤,甚至影响触控精度。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像不像真实物体”,而是“好不好用”。这种对“功能优先”的反思,为扁平化设计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扁平化设计的起源:印刷艺术与现代美学的碰撞

很多人以为扁平化设计是数字时代的“新生事物”,但其实吧它的基因早在印刷设计时期就已埋下。要理解真正的扁平化设计需要回溯两个关键的设计运动:瑞士风格和极简主义。

瑞士风格:网格系统与“无装饰”的秩序美

20世纪40-50年代,一场起源于瑞士的设计运动彻底改变了视觉传达的规则——这就是“瑞士风格”。它的核心特点包括:严格的网格系统、 无衬线字体、非对称布局,以及最重要的——去除所有不必要的装饰元素。设计师们认为,信息本身的美感,远胜于华丽的边框和阴影。

瑞士风格的代表作, 比如 Josef Müller-Brockmann 的海报设计,仅用几何图形、纯色块和简洁文字,就能传递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少即是多”的理念,后来成为扁平化设计的底层逻辑:让内容本身成为主角,而不是让设计元素喧宾夺主。

极简主义:当“减少”成为“增加”

如果说瑞士风格为扁平化设计提供了“方法论”,那么极简主义则为其注入了“价值观”。极简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领域,主张通过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在设计领域,它表现为对“功能”的极致追求——每一根线条、每一个颜色,都必须有其存在的意义。

极简主义设计大师 Dieter Rams 曾提出“设计十原则”,其中两条尤为关键:“好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和“好的设计是实用的”。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扁平化设计:去除阴影、 渐变、纹理等“非功能性”元素,让界面更轻、更快、更易用。

早期数字设计的铺垫:从NeXTSTEP到Windows 95

在数字时代早期,扁平化设计的元素其实已经零星出现。1988年, Steve Jobs 创立的 NeXT 公司推出的 NeXTSTEP 操作系统,就采用了简洁的黑白界面、无阴影的按钮和清晰的网格布局,这在当时充斥着灰色渐变的系统中显得格格不入。1995年发布的 Windows 95, 虽然仍保留了部分拟物化元素,但其“开始菜单”和任务栏的设计,已经体现了对“简洁交互”的追求。

不过这些早期尝试并未形成系统的设计语言。直到2000年代, 因为网页设计的兴起,设计师们开始从瑞士风格和极简主义中汲取灵感,扁平化设计的雏形才逐渐显现。

IT领域的引爆:微软与苹果的“设计战争”

扁平化设计能从小众设计风格成长为行业主流,离不开两家科技巨头的“推动”——微软和苹果。它们的竞争,让扁平化设计从“实验品”变成了“标准答案”。

微软Metro:当“方块”遇上“动态磁贴”

2006年, 微软为了对抗苹果 iPod 的市场 dominance,推出了 Zune 音乐播放器。这款产品的界面设计彻底颠覆了微软传统的“Windows 风格”:大字体、 纯色块、无边框的图标,没有阴影,没有渐变。这种风格后来被命名为“Metro”,灵感来源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的地铁系统——简洁、清晰、易于识别。

2010年, 微软将 Metro 设计语言应用到 Windows Phone 7 上,进一步强化了其特点:以内容为核心的信息层级、动态磁贴实时展示数据、流畅的手势交互。Windows Phone 的界面在当时堪称“一股清流”,与 iOS 和 Android 的拟物化设计形成鲜明对比。虽然 Windows Phone 到头来未能撼动移动市场, 但 Metro 设计语言的影响力才刚刚开始——2012年,微软将其应用到 Windows 8 的开始界面将“方块”美学带入了桌面系统。

苹果iOS 7:从“拟物化教皇”到“扁平化信徒”

如果说微软是扁平化设计的“先行者”,那么苹果就是将其“普及化”的关键。在 iOS 7 之前, 苹果是拟物化设计的“忠实信徒”:iOS 的备忘录有皮革纹理,计算器有金属质感,日历有翻页动画。这些设计虽然精美,但因为屏幕尺寸的缩小和功能的增加,“装饰”逐渐成了负担。

2013年,苹果推出了由前苹果设计总监 Jony Ive 领衔设计的 iOS 7。这一次 苹果彻底抛弃了拟物化风格:按钮去除了阴影和高光,图标采用了扁平化的线条和纯色,过渡动画更加轻盈。iOS 7 的发布堪称“设计地震”——主要原因是苹果的影响力, 全球设计师开始重新思考“好设计”的定义,扁平化设计由此从“小众选择”变成了“行业标配”。

真正的扁平化设计:不止于“去阴影”

了解了起源和推动力后我们需要回到核心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扁平化设计? 很多人误以为扁平化就是“去掉所有阴影和渐变”,这种理解过于片面。真正的扁平化设计, 是一套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计原则,其核心特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视觉元素的“减法”

这是扁平化设计最直观的特点:去除拟物化的装饰元素,如阴影、渐变、纹理、3D 效果等。但这不是“为了去而去”,而是为了让用户更专注于内容。比如 一个扁平化的按钮,通过颜色对比而非阴影来区分“可点击”状态,用户一眼就能识别,无需额外思考“这个按钮能不能点”。

2. 排版与色彩的“加法”

扁平化设计虽然简化了视觉元素,但对排版和色彩的要求反而更高。瑞士风格的网格系统在扁平化设计中得到了继承——通过严格的网格布局,确保界面元素的秩序感和可读性。色彩方面扁平化设计倾向于使用大胆、明亮的纯色,并通过有限的色板建立清晰的视觉层级。比如 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虽然在扁平化基础上加入了“阴影”来暗示层次但其核心仍是简洁的色彩和排版。

3. 功能优先的“交互逻辑”

扁平化设计的本质,是“形式追随功能”。每一个设计决策都应围绕“如何让用户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展开。比如 扁平化的导航栏通常采用“标签式”设计,用户可以随时切换功能,无需层层返回;扁平化的图标通过高度抽象的图形,让用户快速理解功能含义。

4. 响应式适配的“灵活性”

扁平化设计的“轻量化”优势尤为突出。没有复杂的阴影和纹理, 界面可以更轻松地适配不同尺寸的屏幕,无论是手机、平板还是桌面都能保持一致的视觉体验。这也是为什么扁平化设计成为响应式网页设计首选风格的重要原因。

争议与反思:扁平化设计的“双刃剑”

尽管扁平化设计已成为主流,但它并非没有争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用户开始反思:过度扁平化是否会导致“情感化缺失”?在追求简洁的一边,我们是否忽略了用户的“直觉需求”?

可访问性难题:当“简洁”遇上“困惑”

扁平化设计最大的争议之一,是可访问性问题。由于去除了阴影、渐变等暗示“层次”的元素,用户有时难以区分哪些是按钮、哪些是文本、哪些是装饰。比如一个完全扁平化的“提交”按钮,如果颜色与背景对比度不高,视力障碍的用户可能根本无法识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师们在“纯扁平化”基础上做了改良:比如增加微妙的阴影、使用高对比度色彩、添加动态反馈。

情感化回归:从“扁平”到“半扁平”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半扁平化”的设计风格逐渐兴起。它在扁平化的基础上, 重新加入了少量拟物化元素——比如微妙的阴影、轻量的渐变、质感纹理,但整体仍保持简洁。苹果的 iOS 设计就是典型代表:从 iOS 7 的“完全扁平化”, 到 iOS 13 加入的“毛玻璃效果”,再到 iOS 15 的“动态字体”和“细腻的过渡动画”,苹果试图在“简洁”和“情感化”之间找到平衡。微软的 Fluent Design 系统也类似, 通过“深度”、“光照”、“材质”等元素,让扁平化界面更具“触感”。

拟物化的“重生”:当“功能”需要“温度”

有趣的是 因为扁平化设计的普及,拟物化设计并未消失,反而在某些场景下“重生”。比如 健身应用中的“重量选择滑块”采用金属质感,能让用户直观感受到“重量”;手写笔记应用中的“纸张纹理”,能增强用户的“书写感”。这些案例说明:没有绝对“好”或“坏”的设计风格,只有“适合”或“不适合”场景的设计。扁平化设计适合追求高效、简洁的场景,而拟物化设计适合需要“情感共鸣”的场景。

实际应用案例:从 UI 到品牌设计的扁平化实践

理论说再多,不如看实际案例。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经典案例,看看真正的扁平化设计是如何落地的。

案例一: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扁平化与“层次感”的融合

2014年, Google 推出了 Material Design 设计语言,试图将扁平化的简洁与拟物化的“层次感”结合。其核心是“材料隐喻”:将界面元素想象成“纸张”,通过阴影的深浅暗示元素的“层级关系”。一边, Material Design 强调“响应式交互”——比如按钮点击时有涟漪效果,滑动列表时有流畅的动画。这种“在扁平中找层次”的设计, 后来成为 Android 系统的标准,也被广泛应用于网页和移动应用设计中。

案例二:Mailchimp 的品牌重塑——从“猴子”到“极简”

Mailchimp 是一家邮件营销服务平台,其品牌形象经历了从“复杂”到“扁平化”的转变。早期的 Mailchimp Logo 是一只卡通猴子, 背景是复杂的图案和渐变色;2018年,品牌进行了全面重塑,新 Logo 采用简洁的线条勾勒猴子轮廓,颜色从多色变为单色,整体风格更加扁平、现代。这一改变不仅让 Logo 更易识别,也传递出品牌“高效、简洁”的价值主张。

案例三:星巴克官网——扁平化如何传递“温暖感”

星巴克的官网设计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它采用扁平化设计, 去除了多余的装饰,但通过温暖的棕色、高清的产品图片、以及手写风格的字体,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这种“扁平化+情感化”的设计, 既保证了信息的清晰传达,又强化了品牌的“第三空间”定位——让用户在浏览时感受到“星巴克式的温暖”。

未来趋势:扁平化设计的进化之路

设计行业永远在变化,扁平化设计也不例外。因为 AR/VR、AI、语音交互等新技术的发展,扁平化设计将如何进化?以下三个趋势值得关注:

趋势一:动态与个性化——让扁平化“活”起来

未来的扁平化设计将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图形”, 而是会根据用户行为、环境、设备。比如根据时间变化的界面配色、根据用户偏好定制的图标风格、结合 AI 的智能布局。这种“动态扁平化”能让设计更具个性化和适应性。

趋势二:包容性设计——让扁平化“惠及所有人”

因为无障碍设计的普及,扁平化设计将更加注重“包容性”。比如为视力障碍用户提供高对比度模式、为色盲用户优化色彩搭配、为运动障碍用户增大触控区域。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已经在包容性设计上做了很多探索,未来这将成为扁平化设计的“标配”。

趋势三:跨媒介融合——从“屏幕”到“现实”

因为 AR/VR 技术的成熟, 扁平化设计将突破“屏幕”的限制,应用到现实世界中。比如 AR 导航中的扁平化箭头和图标,能更直观地引导用户;VR 环境中的扁平化界面能减少视觉疲劳,提升沉浸感。这种“跨媒介扁平化”将让设计更符合未来交互方式的需求。

设计的本质, 永远是“以人为本”

从瑞士风格的“网格秩序”,到微软 Metro 的“方块美学”,再到苹果 iOS 7 的“极简革命”,扁平化设计的起源和发展,本质上是数字设计对“功能优先”和“用户体验”的回归。它不是简单的“去装饰”,而是对“什么是好的设计”的重新思考。

当然 扁平化设计并非完美无缺,它的争议和反思,恰恰说明设计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无论是扁平化、 拟物化还是其他设计风格,核心都是解决用户的问题——让信息更易获取,让交互更流畅,让体验更愉悦。

正如设计大师 Dieter Rams 所说:“好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 未来扁平化设计或许会以新的形态出现,但它“以人为本”的内核,将永远不变。而对于设计师和开发者 真正的挑战不是追随潮流,而是理解用户的需求,用合适的设计语言,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标签: 扁平化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