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教程

SEO教程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SEO教程 >

当当李国庆炮轰京东涨价,京东价格战全面失守了吗?:电商价格战真相!

96SEO 2025-08-18 01:45 2


近日 当当网CEO李国庆 将京东推向风口浪尖,其公开炮轰京东数码家电“不敢比价”的言论,不仅引发网友热议,更让持续多年的电商价格战再度成为焦点。一边是“价格涨幅领涨B2C”的争议数据, 一边是“三个月涨价26.5%”的具体案例,京东的价格策略究竟是否“全面失守”?这场看似简单的价格博弈背后实则隐藏着电商行业更深层次的竞争逻辑与市场变局。

一、 导火索:比价报告与“挑衅式”质疑

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源于某比价网站发布的全网B2C价格监测报告。该报告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京东商城在数码家电品类价格涨幅达1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报告一出, 京东迅速反驳,称“涨价15%无异于自杀,绝无此事”,但当当网CEO李国庆却抓住时机,连续发起“攻势”。

当当李国庆炮轰京东涨价 京东价格战全面失守

他在微博上直接点名京东:“当然现在在京东卖1088,算一算三个月上涨了26.5%呢!”并附上商品比价表,显示京东多款笔记本电脑、大家电价格高于当当。更引人注目的是李国庆以挑衅口吻质疑:“京东数码家电是否已经不敢和当当比价?”这一言论瞬间点燃舆论,有网友力挺当当:“当当不错,以前京东买,现在当当买,价格公道实惠。”也有消费者直言:“京东价格现在确实没啥优势,哪里便宜我去哪买。”

需要留意的是这并非李国庆首次“炮轰”京东。早在2012年, 当当上市后便与京东爆发价格战,李国庆曾公开表示“对一切价格战的竞争者都会采取报复性还击”。此次时隔多年再度出手,背后是行业格局的哪些变化?

二、 价格战回溯:从“图书之争”到“数码对决”

要理解当下的价格博弈,需回溯当当与京东的竞争史。两者的恩怨始于图书品类——2010年, 京东宣布图书品类全场折扣,直接挑战当当“图书领域老大”地位;次年,当当发起“反围剿”价格战,宣称“50万种图书全线低价”,双方你来我往,到头来因新闻出版总署介入而偃旗息鼓。

但因为电商行业扩张,竞争很快从图书延伸至利润更高的数码家电领域。京东凭借3C品类起家, 供应链优势显著;当当则试图通过价格战切入这一市场,2019年启动“斩首行动”,主打“数码家电比全网低5%”。彼时刘强东曾回应:“价格战是最低级的竞争,但京东奉陪到底。”

只是近两年行业环境剧变:流量见顶、成本高企、资本趋冷,价格战的“性价比”正逐渐降低。此次李国庆再度挑起价格争议,是否意味着当当在数码品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京东的价格策略是否真的“失守”?

三、数据对比:京东价格真的“全面落后”?

李国庆的质疑是否站得住脚?记者随机抽取10余款数码家电商品, 在排除“满额返券”等附加条件后对当当与京东的实际售价进行对比,发现情况并非“一边倒”。

笔记本电脑品类京东价格普遍高于当当。比方说某品牌游戏本, 当当售价8999元,京东同型号售价9299元,价差300元;另一款轻薄本,当当卖6499元,京东标价6799元。这正是李国庆重点提及的“价差案例”。

大家电品类双方价格基本持平。某品牌55英寸智能电视,当当和京东均为3799元;1.5匹变频空调,两家定价均为2699元。仅在个别促销节点,会有百元内差异。

电脑配件品类由于单价较低,价差可忽略不计。比方说某品牌机械键盘,当当199元,京东同款198元;鼠标两家均为89元。

综合来看, 京东在“高单价、高毛利”的3C品类价格优势减弱,而在大家电、配件等标准化品类仍能保持竞争力。这或许与京东的供应链策略有关——其3C品类自营占比高, 物流和售后成本摊销更高;而当当的数码家电多为第三方合作,成本压力相对较小。

四、 行业视角:价格战背后的“资本逻辑”与“生存焦虑”

表面看,这是电商巨头的价格博弈,实则折射出行业深层的生存困境。

京东的“上市压力”与资金困局有分析人士指出, 京东上市之路一波三折,其资金状况并不容乐观。持续的价格战虽能抢占市场份额,但也会大幅压缩利润空间。2023年财报显示,京东净利润同比下滑12%,“全线涨价”或为缓解资金压力的无奈之举。

当当的“品类突围”与战略选择作为老牌电商, 当当在图书领域占据优势,但数码家电是其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李国庆多次强调“京东放着4千亿服装市场不发力, 却与当当争300亿图书市场”,如今转攻数码家电,实则是“以价格换份额”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比价网站的“角色争议”此次事件中,比价网站的数据真实性也引发讨论。京东方面质疑“监测样本不具代表性”,认为仅选取少数商品不能反映整体价格水平。说实在的,比价平台已成为电商价格战的重要“推手”,但其数据是否客观,直接影响消费者判断与市场舆论。

五、 价格战真相:从“低价倾销”到“价值博弈”的转型

电商价格战早已不是简单的“比谁便宜”,而是供应链效率、用户粘性、资本实力的综合比拼。

京东的“护城河”并非仅靠价格尽管数码家电价格优势减弱, 但京东在物流时效、正品保障、售后服务等方面仍具显著优势。有消费者表示:“虽然京东贵一点,但送货快、售后省心,愿意为服务买单。”这表明,价格只是竞争的一环,用户体验才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

当当的“价格优势”背后隐忧低价策略虽能短期吸引用户, 但若以牺牲利润和品质为代价,则难以为继。当当的数码家电品类依赖第三方供应商, 存在品控风险;且低价难以支撑物流和售后投入,用户粘性可能“来得快、去得也快”。

行业趋势:从“价格战”到“价值战”因为消费者需求升级,单纯的价格战已难奏效。数据显示, 2023年电商行业用户复购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中,“商品质量”和“服务体验”远高于“价格优势”。未来电商竞争的核心将是供应链效率、数据化运营与场景化服务的综合较量。

六、启示录:电商如何走出“价格战泥潭”?

这场“当当炮轰京东”的事件,为整个电商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对平台方需平衡短期市场份额与长期盈利能力。京东的“涨价”并非放弃价格战, 而是优化价格策略——在保持核心品类竞争力的一边,通过提升服务附加值巩固用户忠诚度;当当则需警惕“低价陷阱”,在价格优势之外加强供应链建设与品控管理。

对消费者理性看待价格差异,关注“综合性价比”。低价商品可能伴随隐性成本,消费者应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而非单纯比价。

对行业监管部门需规范比价平台数据标准, 避免“数据失真”加剧价格战;一边,推动电商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价格战未结束, 但“游戏规则”已变

当当李国庆的炮轰,京东的价格争议,不过是电商行业激烈竞争的一个缩影。价格战从未真正结束,但其内涵已发生质变——从“低价倾销”的零和博弈,到“价值共创”的生态竞争。京东是否“全面失守”?结论或许是否定的:其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护城河依然坚固;当当能否借价格战实现品类突围?关键在于能否将短期价格优势转化为长期用户价值。

电商江湖的“真相”在于: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适应变化者生存。价格会变,服务会升级,唯有以用户为中心、以效率为根本的平台,才能在市场浪潮中行稳致远。这场价格战,或许正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成熟竞争”的转折点。


标签: 京东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