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基础

SEO基础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SEO基础 >

当当网反涨价行动,矛头指向京东,这背后有何隐情?

96SEO 2025-08-18 02:03 1


2012年初春,电商行业的平静被一纸价格监测报告打破。比价网站一淘网发布数据显示, 京东、当当网、亚马逊等主流B2C平台商品价格均出现明显上涨,其中京东价格涨幅最高超过15%。这份报告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而当当网总裁李国庆的迅速介入, 更让事件演变成一场“反涨价”的公开对决——他先是公开支持京东“没有涨价”的说法,随即却在微博炮轰京东“数码家电不敢和当当网比价”,并迅速在首页推出“反涨价行动”促销活动,矛头直指京东商城。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价格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业逻辑与商业博弈?

历史恩怨:从图书到3C的十年纠葛

要理解当当与京东的“反涨价”之争,必须回溯两家企业长达十年的竞争史。作为国内最早的B2C电商之一, 当当网以图书起家,一度占据线上图书市场70%以上的份额,稳坐“网上书店”的头把交椅。而京东商城则从3C数码产品切入,凭借“正品低价”和自建物流的优势,迅速崛起为3C领域的领军企业

当当网推出反涨价行动 矛头再指京东

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当京东在3C领域站稳脚跟后开始向图书市场扩张,推出“图书品类低价战”,直接冲击当当的核心业务。面对京东的“入侵”,当当网并未坐以待毙。2010年, 当当网宣布斥资数亿元进军3C领域,李国庆公开表示“要在3C市场复制图书的成功”,并直言“京东的3C价格水分大”。自此,两家企业从图书到3C,从价格战到口水战,陷入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缠斗状态。

这种“宿怨”在2012年初达到新高峰。一淘网的报告如同导火索,让双方积压的矛盾彻底爆发。李国庆先支持京东后“反水”的举动, 看似矛盾,实则是当当网在竞争压力下的必然选择——既要维护“低价”形象,又要借机打击京东在3C领域的优势地位。

行业困局:资本寒冬下的涨价压力

“反涨价”之争的背后 是整个电商行业面临的共同困境:因为资本退潮和成本上升,“烧钱换市场”的模式难以为继,涨价成为无奈之举,却又不得不面对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2011年前后电商行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理性竞争”的转折。物流、人力、租金等运营成本持续上涨。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后来在回忆中提到:“2011年, 我们的物流成本上涨了30%,人力成本上涨了25%,不涨价根本无法维持运营。”同样, 当当网也面临类似的压力,特别是在3C领域,由于供应链复杂、库存周转慢,成本控制难度远高于图书。

一淘网的报告并非空穴来风。数据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平台的3C产品价格确实出现了5%-15%的涨幅。但企业面临的两难在于:不涨价,利润将被成本吞噬;涨价,则可能流失价格敏感的核心用户。这种“涨价”,成为电商行业共同的痛点。

当当策略:以“反涨价”为名的主动出击

面对行业性的涨价压力, 当当网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高举“反涨价”大旗,主动发起价格战。这看似冒险的举动,实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策略性出击。

当当网的“反涨价行动”并非简单的降价促销,而是精准打击竞争对手的“组合拳”。活动涵盖图书、 3C、母婴等品类,打出“所有畅销品价格比其他数码类商城至少低50-100元”的口号,部分商品甚至宣称“零毛利或负毛利”。比方说 九阳豆浆机DJ13B-C86型号,京东和亚马逊售价均为359元,当当网促销价直接降至299元,差价高达60元。

更关键的是当当网将“反涨价”与“消费者权益”绑定,通过李国庆的个人微博放大舆论效应。他先是质疑京东“数码家电不敢比价”,接着晒出具体商品比价截图,制造“京东价格虚高”的公众印象。这种“借势打力”的策略, 不仅让当当网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流量关注,更成功将自身塑造成“消费者代言人”的形象,削弱了京东“低价正品”的核心标签。

从行业角度看,当当网的“反涨价”行动,本质是弱势方对强势方的“逆袭”。在3C领域, 京东的市场份额是当当网的数倍,当当网难以在正面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呢选择以“价格”为突破口,通过舆论战和促销战搅动市场,争夺用户心智。

京东回应:低价标签下的盈利困境

面对当当网的“反涨价”攻势,京东商城的回应显得有些被动。虽然刘强东公开否认“涨价15%”的说法, 称“无异于自杀”,但并未直接参与价格战,而是强调“京东的低价是长期坚持的商业模式”。这种“高冷”态度,背后是京东自身的盈利困境。

作为以3C为主的电商平台,京东的商品SKU数量远超当当网,供应链管理更为复杂。特别是在3C产品中,品牌厂商对价格体系控制严格,京东难以像当当网在图书领域那样灵活定价。还有啊,京东自建物流的高投入,也使其在价格战中缺乏足够的利润空间。

需要留意的是京东并未对当当网的“比价”行为进行直接反驳,而是选择通过第三方数据“自证清白”。京东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淘网的数据样本有限,无法反映全平台价格情况。”这种“以数据对数据”的策略,既避免了陷入口水战的泥潭,又维护了“低价”的品牌形象。

只是京东的沉默并未让事件平息。因为当当网“反涨价行动”的持续发酵,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两家平台的价格差异,部分消费者甚至转向当当网购买3C产品。这种“舆论反噬”是京东始料未及的,也暴露出其在价格战中的被动地位。

深层博弈:流量争夺与市场话语权

“反涨价”之争的表象是价格战,深层却是流量争夺与市场话语权的博弈。在电商行业,用户流量就是生命线,而价格则是吸引流量最直接的手段。当当网发起“反涨价行动”,本质是通过价格优惠吸引京东的用户,提升自身流量和市场份额。

从市场数据来看,2011年京东的3C市场份额超过35%,而当当网不足5%。但在图书领域,当当网的市场份额仍保持在50%以上,京东仅为15%左右。这种“此消彼长”的竞争格局,让双方都试图进入对方的“优势领域”。当当网通过“反涨价”进攻3C市场,京东则通过图书促销巩固用户粘性,双方的战略意图清晰可见。

更重要的是这场“反涨价”之争关乎电商行业的话语权。一淘网作为第三方比价平台, 其价格监测报告本应客观中立,但李国庆对其数据的“选择性引用”,让事件演变为电商巨头与比价平台之间的“权力博弈”。当当网希望通过舆论压力,影响比价平台的数据发布规则,进而掌握行业定价的话语权。

还有啊,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在电商行业,用户对“低价”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当当网通过“反涨价”塑造“价格更低”的形象, 能够快速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特别是对3C产品价格不熟悉的女性用户和三四线城市用户。这种“心理战”比单纯的价格战更为复杂,也更具杀伤力。

隐情浮现:价格战背后的商业逻辑

经过层层剖析, “反涨价”之争的隐情逐渐浮出水面:这并非简单的价格冲突,而是电商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的必然后来啊。因为市场增速放缓, 企业无法再通过“烧钱”获取新用户,只能通过价格战争夺存量用户;一边,资本退潮迫使企业从“规模优先”转向“盈利优先”,涨价与“反涨价”的矛盾,本质是“规模”与“利润”的平衡。

对于当当网而言,“反涨价”是一场“以攻为守”的战役。在3C领域实力较弱的情况下 通过价格战拖累京东的盈利能力,为自身争取发展时间;对于京东而言,维持“低价”标签是巩固用户基础的关键,但长期的价格战将加剧盈利压力,如何平衡价格与利润,成为其必须面对的难题。

从行业角度看,“反涨价”之争也反映了电商行业的“内卷化”趋势。当流量红利见顶, 企业只能在价格、服务、供应链等有限维度展开竞争,这种“零和博弈”到头来可能导致行业整体利润下滑。未来 电商企业或许需要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通过提升用户体验、优化供应链效率等方式构建核心竞争力。

这场“反涨价”之争,到头来以当当网的短期流量告终,京东凭借3C领域的深厚底蕴稳住了市场份额。但它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电商企业如何在价格与利润、规模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或许,只有摆脱对价格战的依赖,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签: 矛头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