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96SEO 2025-08-18 08:10 5
为什么平面设计师设计的网站用户体验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揭秘!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满怀期待地点开一个由知名平面设计师操刀的网站, 后来啊被满屏的艺术字体、跳跃的色彩和隐藏的导航搞得晕头转向——想找个“联系我们”的按钮翻了三页,想看产品详情却点进一个全屏动画的加载页面再说说实在没耐心直接关掉页面?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体验,几乎是平面设计师转型网站设计时的“通病”。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为什么平面设计师设计的网站,总让用户摸不着头脑?
平面设计的核心是“视觉传达”, 比如海报、杂志、VI设计,这些载体的用户是“被动接收者”——设计师把信息排版好,用户“看”就行。但网站的本质是“工具”,用户是“主动使用者”——他们需要点击、滑动、填写表单,通过操作完成任务。这两种思维的根本差异,导致平面设计师设计的网站常常“中看不中用”。
案例某时尚品牌官网, 设计师把首页做成了一幅“数字杂志”:满屏的手写艺术字体、倾斜的排版、半透明的图片叠加,视觉上确实很有冲击力。但用户想找“新品上架”时 导航栏藏在右上角一个极小的“≡”图标里点进去还是层级分明的下拉菜单,每个选项还用了艺术字体,用户根本看不清。再说说用户想放弃购物, 连“退出”按钮都藏在页脚最下方的小字里——这种“为了视觉牺牲功能”的设计,本质上是用平面思维做交互产品,用户自然摸不着头脑。
平面设计师往往有强烈的“表达欲”,希望通过设计传递品牌调性或个人风格。但网站不是“艺术展”,用户不是为了“欣赏设计”而来他们带着明确目标:买东西、找信息、联系客服。如果设计师只顾着“表达”,却没搞清楚用户“从哪来、到哪去”,就会让用户在网站里“迷路”。
用户行为路径的“断层”比如某设计师作品集网站, 设计师觉得自己的作品很“高级”,所以在首页放了一个长达30秒的自动播放动画,用户还没看完动画就急着想看“案例”,但案例入口被动画遮挡,只能等动画结束才能点击。更夸张的是 每个案例页面都是“沉浸式”设计——没有返回按钮,没有目录,用户想看下一个案例得不断点击“下一页”,看完再说说一个案例才发现根本找不到“联系方式”。这种“用户跟着设计走”的逻辑,完全反了:应该是“设计跟着用户需求走”。
案例某餐饮品牌网站, 设计师是平面出身,把首页做成了一张“菜单海报”——左边是餐厅环境照片,右边是菜品图片,中间用艺术字体写着“品味生活”。但用户想看“营业时间”和“地址”, 找了半天发现藏在页脚一个极小的“ℹ”图标里点进去还是用极细的艺术字体写的,用户得眯着眼睛看。再说说用户想在线订餐, 却发现“订餐入口”藏在“关于我们”页面的第三段文字里——这种“用户找不到关键信息”的设计,本质是设计师没站在用户角度想:“我访问这个网站,到底想做什么?”
平面设计师擅长“视觉层次”,但有时候会把“层次”变成“堆砌”——在网页里塞满装饰元素、复杂动画、特殊字体,后来啊用户想看的核心信息被淹没在“视觉噪音”里。用户访问网站时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每个元素都在“抢戏”,用户反而什么都记不住。
“过度设计”的表现 - 字体滥用一个页面用5种不同字体, 用户根本不知道重点在哪; - 动画过剩鼠标悬停每个按钮都有弹跳动画,页面滚动时图片不断缩放加载,导致页面卡顿; - 配色混乱为了“高级感”使用高饱和撞色,或者用浅色字体浅色背景,用户看不清文字。
案例某家居品牌网站, 设计师为了体现“文艺调性”,首页用了浅灰色背景+米白色文字,每个产品图片旁边还加了手绘花朵装饰。后来啊用户想看“沙发尺寸”, 发现文字和背景色差太小,得凑近屏幕看;想看“价格”,被花朵图案遮挡,根本找不到“¥”符号。再说说用户直接打开电商APP搜同款——这种“为了好看牺牲可用性”的设计,直接把用户赶跑了。
平面设计更多依赖“审美判断”和“经验直觉”,但用户体验设计需要“数据验证”。比如设计师觉得“蓝色按钮比红色按钮好看”, 但用户可能对红色按钮更敏感;设计师觉得“隐藏导航更简洁”,但用户可能找不到关键入口。如果设计师不收集用户数据、不做A/B测试,就会陷入“我觉得很好,但用户就是不用”的困境。
案例某教育机构网站, 设计师把“马上报名”按钮设计成淡蓝色,用了圆角和阴影,觉得“很柔和”。但上线后发现点击率极低, 通过用户调研才发现:用户习惯识别“橙色+方形”的按钮,淡蓝色按钮在页面上不够醒目,用户根本没注意到。后来改成橙色方形按钮,点击率直接提升了60%——这就是“凭感觉设计”和“凭数据设计”的差距。
既然知道了问题所在那平面设计师想转型网站设计,或者提升网站用户体验,该怎么做?核心是:跳出“平面思维”,拥抱“用户思维”,把“好看”建立在“好用”的基础上。
平面设计师习惯先想“这个设计要传递什么风格”,但网站设计要先想“这个用户是谁?他来干什么?”。最简单的方法是做“用户画像”:明确目标用户的年龄、职业、需求、使用习惯,让设计有针对性。
案例某母婴品牌网站,之前设计师用大量粉色和蕾丝图案,觉得“很女性化”。但用户调研发现, 70%的用户是25-35岁的职场妈妈,她们时间紧张,需要快速找到“宝宝奶粉成分”“育儿知识”等信息。后来设计师调整了视觉风格:用简洁的白色背景+蓝色点缀, 把“育儿知识”做成卡片式排版,把“购买入口”放在首页显眼位置——改版后用户停留时间增加了40%。
平面设计师设计海报时 会先画“草图”;但网站设计需要先画“用户行为地图”:用户进入网站后第一步看什么?第二步想找什么?可能遇到什么问题?然后根据这个地图设计页面布局和导航。
怎么做 - 画一个“用户旅程图”:比如“用户进入首页→点击‘产品’→查看详情→加入购物车→结算”; - 标出每个环节的“关键动作”; - 排除“干扰项”。
案例某设计师工作室网站, 之前设计师凭感觉把“作品案例”放在首页最下方,后来啊用户想看案例时得滚动很久。后来画了用户行为地图:发现80%的用户进入网站就是来看案例的, 于是把“案例”改成首页导航栏的第一个选项,每个案例页面还加了“返回顶部”按钮——改版后用户跳出率下降了30%。
平面设计师擅长“加法”,但网站设计需要“减法”:去掉所有不必要的装饰,让核心信息更突出。记住:用户不是来“欣赏设计”的,是来“完成任务”的。
“减法”原则 - 一个页面只突出1个核心信息; - 导航栏不超过5个选项; - 动画不超过3处。
案例某科技产品官网,之前首页有20个元素,用户根本不知道看什么。后来设计师做减法:只保留Logo、导航栏、一个核心产品视频、一个“马上体验”按钮。改版后首页转化率提升了50%——主要原因是用户一眼就能看到“我想做的事”。
平面设计师可以保留“审美直觉”,但一定要用数据验证“直觉”。最简单的方法是做A/B测试:一边上线两个版本的设计,看哪个版本的点击率更高。
需要测试的细节 - 按钮颜色、大小、位置; - 导航栏样式; - 文字排版。
案例某电商网站,设计师觉得“产品详情页用大图展示更美观”,但用户反馈“看不清文字”。于是做了A/B测试:A版本用大图+小字,B版本用小图+大字。后来啊发现B版本的加购率比A版本高25%——主要原因是用户更关注“文字信息”,而不是“图片美观”。后来设计师调整了详情页排版:图片和文字1:1,关键信息加粗显示——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
平面设计师设计的网站“摸不着头脑”,本质是“设计思维”和“用户思维”的错位。但并不意味着平面设计不重要——相反, 好的用户体验需要好的视觉设计支撑:清晰的排版、和谐的色彩、合适的字体,都能让用户用起来更舒服。
关键在于:先让用户“用得爽”,再让他们“觉得好看”。就像一把好椅子, 用户不会注意到它的设计有多巧妙,只会觉得“坐着很舒服”——好的网站设计也是如此:用户能快速找到信息、完成任务,甚至没注意到设计师花了多少心思,这才是最高级的用户体验。
所以平面设计师想做好网站设计,不妨先放下“表达欲”,多问问用户:“你想要什么?”“你觉得哪里不好用?”当你真正站在用户角度思考,你的设计自然会既好看又好用。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