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96SEO 2025-08-18 16:07 1
曾经爆火的预制菜, 解决的是便捷型的需求,但主要原因是添加剂,以及在经过水洗、高温杀菌、二次加热等环节之后出现营养成分的流失等因素,引发消费者日益强烈的抵触情绪。如今主打现制现炒的炒菜机器人,也需要去经受更多消费者的考验。
这几年, 跨界布局炒菜机器人的企业并不算少,以苏泊尔、九阳股份代表的家电企业,以科沃斯为代表的扫地机器人企业,以及一些创业企业,都有入局。从炒菜机器人头部企业橡鹿科技的官网可以看到, 其合作的餐饮企业包括农耕记、金鼎轩、米村拌饭、大米先生、乡村基等公众熟知的餐饮企业,还有部分城市的全季、亚朵、希尔顿等连锁酒店。
这需要炒菜机器人投入资金去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研发。不同于人工投放调料, 目前部分企业的炒菜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在什么时候投放调料,并且投料可以精准到克,以去高精度复刻厨师的技艺。一位常年被预制菜“背刺”的消费者则告诉Tech星球, 比起后厨里的炒菜机器人,她更多是被外卖平台上一些餐饮企业标注的“现炒”吸引,但相比大火爆炒的口感,还是差点意思。
炒菜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中餐复杂烹饪工艺的数字化复刻。传统中餐讲究“火候、 锅气、调味”,而炒菜机器人,将厨师的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比方说 橡鹿科技的机器人可实现±1℃的精准控温,喷料系统误差控制在0.1克以内,确保每道菜的味道稳定一致。
更关键的是部分机型已具备“”能力。比如在炒制辣椒炒肉时 机器人能通过图像识别判断辣椒的焦化程度,自动调整火力和翻炒速度,避免传统机器因程序固化导致的“过火”或“夹生”。这种“动态烹饪”能力,让机器人在处理不同批次食材时仍能保持出品稳定。
目前,炒菜机器人的市场主要集中在B端餐饮企业。小菜园在招股书中披露, 计划投入1.5亿元采购3000台机器人,单台均价5万元,覆盖600余家门店;霸碗等新兴品牌则通过“机器人+加盟”模式,以单台1.2万元/年的租金快速扩张。据行业数据, 2023年中国炒菜机器人销量超1.2万台,市场规模达15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50亿元。
C端市场虽尚未爆发,但已有探索。九阳、苏泊尔等推出的家用机型,主打“免切配、一键炒菜”,但受限于前期处理仍需人工,销量平平。业内人士认为, C端突破需解决“全流程自动化”,如与智能冰箱、洗菜机联动,实现从食材到成品的无人化操作。
对餐饮企业而言,炒菜机器人的核心吸引力是成本控制。以一线城市为例, 一名厨师月薪约8000元,而一台月租2500元的机器人,相当于用1/3的人力成本完成同等工作量。霸碗的加盟商王阳算过一笔账:3台机器人替代2名厨师,每月节省1.1万元,一年可降本13万元。还有啊, 机器人的出餐效率是人工的2倍,农耕记的外卖店通过机器人将出餐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3分钟,高峰期单店日销可达千单。
预制菜曾被视为餐饮工业化的救星。据艾媒咨询数据, 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渗透率超35%,尤其在外卖和连锁餐饮中占比超60%。头部企业如安井食品、千味央厨通过中央厨房规模化生产,为肯德基、麦当劳等提供标准化半成品。
只是预制菜的“便捷光环”正在褪色。2023年, “预制菜进校园”事件引发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某品牌酸菜鱼被检出防腐剂超标,更让行业信任度跌至冰点。消费者调查显示, 68%的受访者认为预制菜“口感差、不新鲜”,72%的人愿意为“现炒现做”支付10%~20%的溢价。
预制菜的困境本质是“效率与体验”的失衡。为延长保质期,预制菜需下降30%,肉类在复热后易出现“柴、老”等问题。
更关键的是中餐的“一菜一格”让标准化变得困难。同一道麻婆豆腐,川渝地区偏好麻辣,江浙地区则加糖提鲜,预制菜难以满足这种地域化需求。某连锁餐饮负责人坦言:“预制菜只能做‘大众口味’,一旦涉及特色菜,消费者一眼就能吃出‘不是那个味’。”
2024年, 商务部出台《预制菜质量规范》,明确要求标注添加剂种类、储存条件,并禁止使用“现炒”等误导性宣传。这倒逼企业向“减添加、 鲜食材”转型,如盒马推出“0添加”预制菜,但成本所以呢上涨20%,终端售价提高15%,陷入“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困境。
炒菜机器人的普及,让消费者获得“性价比现炒”成为可能。高校食堂的“霸碗”档口,19元的双拼盖浇饭由机器人制作,学生反馈“比食堂大锅菜强,比外卖小店便宜”。这种“低价不低质”的模式,满足了Z世代“既要实惠又要新鲜”的需求。
但消费者对机器人的接受度仍有差异。年轻群体更看重“标准化出品”, 认为机器人“稳定不翻车”;而中老年群体则执着于“锅气”,认为“机器炒的菜没灵魂”。北京某农耕记门店的店员表示:“很多老顾客专门来吃厨师现炒的爆炒鸡杂,说机器人炒的‘没那股烟火味’。”
对餐饮企业而言, 炒菜机器人不仅是降本工具,更是创新载体。传统模式下 开发一道新菜需经过厨师试菜、培训、品控等环节,耗时1~2个月;而机器人只需上传菜谱,3天内即可在全国门店同步上线。乡村基通过机器人复刻外婆红烧肉,将研发周期缩短50%,口味一致性提升90%。
但企业也面临“机器人依赖症”的风险。某湘菜品牌负责人坦言:“如果厨师流失,机器人能顶上;但如果机器人故障,整个后厨可能瘫痪。”为此, 企业需建立“机器人+人工”的混合模式,如霸碗要求每台机器人配备1名“厨师助理”,负责投料和品控。
炒菜机器人的普及,正在重塑餐饮行业的竞争逻辑。过去,餐饮的核心竞争力是“厨师团队”,而未来将是“技术+供应链”。比方说 连锁品牌可通过机器人实现“中央厨房+门店现炒”的模式:中央厨房统一处理食材,门店机器人完成烹饪,既保证标准化,又提升新鲜度。
这种转型加速了行业洗牌。2023年, 某快餐品牌因拒绝引入机器人,人工成本占比达35%,到头来倒闭;而同期引入机器人的品牌,利润率提升5~8个百分点。据中国饭店协会预测,到2026年,60%的连锁餐饮企业将配备炒菜机器人,行业将进入“智能餐饮”时代。
橡鹿科技创始人杨建成认为,炒菜机器人目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它能复刻厨师的技艺,但无法替代厨师的经验。就像自动驾驶能辅助驾驶,但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司机。”他举例称,在处理“文火慢炖”等复杂工序时机器人仍需厨师设定参数,且无法根据食客反馈实时调整口味。
不停科技CEO张野则强调:“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可复制’。一个顶级厨师的技艺只能服务1家餐厅,而机器人能将这份技艺复制到1000家门店。”他透露,其合作的玉林烤鸭通过机器人制作“芥末鸭掌”,单店日销增长40%,且口味投诉率下降70%。
农耕记创始人李斌对炒菜机器人持谨慎态度:“我们的招牌菜‘农家小炒肉’讲究‘锅气’,机器人炒的确实差点意思。”但他承认, 机器人在外卖店的价值不可替代:“外卖对‘颜值和速度’要求高,机器人3分钟出餐,还能摆盘漂亮,人工很难做到。”
小菜园CEO吴国平则更乐观:“机器人不是要取代厨师, 而是让厨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研发和管理。”他透露,小菜园引入机器人后厨师人数减少30%,但人均产值提升50%,新品上市速度加快2倍。
针对消费者对机器人的认知,第三方机构做了调研:65%的人认为“机器人炒的菜比预制菜好”,但仅有28%的人“愿意完全接受机器人做的菜”。北京白领林女士说:“如果是快餐,机器人做的能接受;但请客吃饭,还是得找厨师现炒。”
这种“场景化差异”意味着, 机器人需在不同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快餐店主打“效率”,外卖店主打“性价比”,而高端餐厅仍需厨师“坐镇”。
未来炒菜机器人将向“AI厨师”进化。,机器人可理解“少许盐”“大火爆炒”等模糊指令,自动调整参数。比方说输入“微辣”时机器人可辣度,而非固定放5克辣椒面。
还有啊,“多机协作”将成为可能。一台机器人负责炒菜,另一台负责配菜,通过物联网系统联动,实现“全流程无人化”。预计2025年,首台“炒菜+配菜”一体机将问世,将人工参与度降至10%以下。
未来餐饮供应链将分为“预制菜模块”和“现炒模块”。预制菜解决“标准化、低成本”需求,现炒模块通过机器人满足“新鲜、口感”需求。比方说某品牌计划推出“半成品菜包”,消费者只需放入机器人,3分钟即可出锅。
对企业而言,引入机器人需考虑“三个匹配”: 1. 菜系匹配川菜、湘菜等重口味菜系,机器人复刻难度大;粤菜、淮扬菜等讲究精细的菜系,适配性更高; 2. 场景匹配外卖店、快餐店优先引入,高端餐厅谨慎试点; 3. 成本匹配单台机器人月租2500元,需确保日均出餐量超150份,否则可能亏损。
对技术企业而言, 需攻克“三大痛点”: 1. 口味还原度优化“锅气”模拟,让机器炒菜更“有灵魂”; 2. 设备稳定性降低故障率,目前行业平均故障率为5%,需降至1%以下; 3. C端体验开发“全流程自动化”家用机型,解决洗菜、切配等前置问题。
对行业而言, 需建立“两个标准”: 1. 烹饪标准制定机器人炒菜的行业规范,明确“现炒”的定义; 2. 人才标准培养“机器人运维师”,既懂技术又懂烹饪,成为连接设备与厨师的桥梁。
炒菜机器人能否终结预制菜时代?答案并非“是”或“否”,而是“如何共存”。预制菜在“便捷、低成本”领域仍有优势,而炒菜机器人则填补“现炒、标准化”的空白。未来的餐饮行业, 不是“机器取代人”,而是“机器赋能人”——厨师从“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技术研发者”,机器人从“替代工具”升级为“智能伙伴”。
这场餐饮革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让消费者以更合理的价格,获得更优质、更丰富的餐饮体验。正如一位行业专家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最便宜的饭’,也不是‘最贵的饭’,而是‘最值得的饭’。”而炒菜机器人,正是通往这个未来的关键一步。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