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96SEO 2025-08-18 16:18 0
3月18日凌晨,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在一则股东建议下用“元宝”回复了用户反馈:“很好的建议。很多都在规划中排期,也有很新的点子。”这条回复截图让外界看到,这位掌舵者对自家AI助手元宝的重视——它正成为腾讯在AI“超级框”之战中的核心筹码。无独有偶, 同一天阿里宣布推出AI旗舰应用“新夸克”,定位“AI超级框”;字节旗下的豆包也在抖音测试超级入口……大厂们正不约而同地将AI应用推向“全能化”,试图通过整合对话、搜索、工具等功能,打造新的流量入口。
这场“超级框”之战, 不仅让AI应用本身变得“发胖”,更让无数依赖细分功能的工具App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当大厂用“流量+免费”的降维打击袭来小而美的工具App未来该何去何从?
“入口”的重要性被再度放大。从PC时代的浏览器、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超级App,到如今的AI助手,流量入口的掌控者总能占据生态链顶端。大厂们布局“AI超级框”,本质上是希望在新的技术周期中,守住甚至扩大自己的用户基本盘。
“AI的世界足够大,目前来看大家都有空间。”百度AI产品创新业务负责人薛苏的观点,或许道出了大厂们的普遍心态——但“足够大”不代表“不竞争”。说实在的,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腾讯、阿里、字节、百度等大厂就已悄然展开AI入口的卡位战:腾讯推出元宝并接入DeepSeek,阿里升级夸克为“AI超级框”,字节加码豆包的营销投入,百度则一边押注文库、网盘、文小言等多个产品线。
驱动大厂狂奔的核心动力,先说说是用户留存。单纯聊天机器人的新鲜感褪去后用户很容易流失。而通过功能叠加——比如解题、 翻译、会议记录、AI写作等“工具箱”模式,大厂希望让用户在一个App内解决80%的通用需求,从而延长使用时长。数据显示, 百度网盘在接入AI功能后日活年同比增长90%,收入年同比增长120%;文库付费用户突破4000万,付费率增长60%,印证了“功能集成”对用户粘性的提升。
接下来是生态整合。不同大厂的超级框,本质上是对自身既有资源的“AI化”重组。腾讯元宝背靠微信搜一搜、 搜狗搜索、公众号等内容生态,能抓取到其他平台无法获取的数据;阿里夸克延续“搜索+工具”逻辑,将浏览器、网盘、扫描等能力拆解为需求响应单元;讯飞星火则依托语音技术积累,将录音、翻译、律法等分散工具聚拢为“全家桶”。这种生态壁垒,是新玩家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再说说是商业化想象。超级框不仅是流量入口,更是未来商业化变现的载体。无论是会员订阅、增值服务,还是基于用户数据的精准广告,一站式服务都能提供更多元的变现可能。正如一位大厂AI产品负责人所言:“用户停留时间越长,商业化的想象空间就越大。”
尽管目标都是“超级框”, 但受限于过往路径、资源禀赋和产品理念,不同大厂的AI旗舰应用呈现出明显差异。有的像“千层饼”,功能层层叠加;有的则主打“独门菜”,聚焦核心优势。
腾讯元宝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社交与内容生态。作为微信搜一搜的延伸, 元宝天然具备调用公众号、小程序、腾讯文档等腾讯系资源的能力,这是其他竞品难以比拟的。马化腾亲自回复用户建议, 也从侧面反映出腾讯对元宝“生态入口”的定位——它不仅要解决通用需求,更要成为连接腾讯各个服务的枢纽。
但元宝的短板也很明显:发力较晚,产品体验仍处于“毛坯房”状态。用户吐槽“拍照解题功能没跟上”“产品经理有点弱”,反映出其在垂类功能上的细节打磨不足。正如行业人士所言:“现在的元宝更像一个模型的试验场,还没有变成产品。”
夸克的路径与其他大厂不同。它延续了阿里的搜索基因,通过用户搜索行为洞察需求,再将高频需求转化为工具。比如当大量用户搜索“PPT模板”时 夸克就上线AI PPT功能;当“论文查重”需求上升时就接入学术搜索。这种“需求-工具”的闭环, 让夸克在用户粘性上表现突出——2024年前10个月,夸克7日留存率接近3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阿里创始人马云亲自到访夸克办公区,进一步明确了其“旗舰AI应用”的战略地位。新夸克上线后 集成了AI写作、解题大师、健康助手等20余项功能,覆盖工作、学习、生活全场景,展现出“工具集成”的野心。
字节跳动擅长“大力出奇迹”,豆包的推广便是典型。仅在去年6月上旬,字节就为豆包投流1.24亿元,使其迅速积累用户。最新版本的豆包定位“超级助手”, 已覆盖对话、AI生图、拍照答疑、口语陪练等数十项功能,部分服务以智能体形式提供,试图用“功能叠叠乐”留住用户。
字节还在抖音为豆包开放了两个超级入口:短视频界面和消息列表。这种“流量倾斜”让豆包的日活数据亮眼,但也引发争议——功能过度扩张是否会让产品失去焦点?正如业内人士调侃:“豆包现在像个瑞士军刀,功能多但每把都不够锋利。”
百度的策略略显特殊:没有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一边押注文库、网盘、文小言等多个产品。其中, 百度文库被李彦宏称为“大模型应用领域独树一帜”的存在为4000万付费用户提供内容创作和思想碰撞能力;百度网盘则通过重构产品,新增简单扫描、智能会议助手等AI功能,向数据内容上下游延伸。
文小言作为百度另一AI产品, 在接入DeepSeek后更新提速:推出实时对话、图片问答、解题老师等功能,试图在通用对话外找到差异化。但相比元宝、 豆包的“all in one”,百度的多线布局难免分散资源,也让外界对其“超级框”的到头来形态感到困惑。
大厂超级框的扩张,最先冲击的是那些依赖细分功能的工具App。从教育、办公到翻译、修图,多个垂类领域已感受到“寒意”。
教育工具App曾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金牛”,但解题功能的“大厂化”让其面临严峻挑战。腾讯元宝、阿里夸克、字节豆包、百度文小言等纷纷上线“解题老师”,支持拍照解题、作业批改等功能。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免费且便捷的大厂服务,明摆着比付费的垂类App更具吸引力。
“拍照解题这个很高频, 学生家长必备,豆包就很好用,元宝产品经理确实有点弱,这点到现在都没有跟上。”用户的吐槽, 反映出大厂垂类功能的体验差距,但也预示着趋势:一旦大厂补齐短板,小玩家的生存空间将被严重挤压。一位头部教育公司资深人士坦言:“解题是刚需,能带来长留存,大厂自然垂涎。但教育有壁垒——教材题库版权、人工矫正的数据,大厂未必有耐心补课。”
办公会议和翻译工具同样未能幸免。腾讯翻译君已在3月13日停止运营, 官网明确表示将服务迁移至元宝;讯飞听见、讯飞录音笔等硬件产品的转写功能,也面临豆包、元宝等免费AI录音的冲击。在口语陪练领域, 豆包和元宝不仅提供免费服务,还支持定制教材练习,让专注口语提升的小App用户流失严重。
“国内用户对工具类应用的付费意愿本来就不强,自然更难抵挡大厂攻势。”投资人庄明浩一针见血,“比如沉浸式翻译这种插件,在国内几乎不可能收到钱。”云九资本合伙人任鑫也提到, 中国有很多优秀软件,但大部分用户根本不知道——这背后是流量向超级App集中的必然后来啊。
影像领域,美图秀秀曾以“一键修图”风靡,但如今微信、支付宝、夸克等超级框都内置了AI修图功能。大厂的“免费+便捷”让用户逐渐失去下载独立修图App的动力。美图创始人吴欣鸿坦言,未来会“更垂直、更深”,在影像与设计赛道守住阵地。“这个‘深’,既有产品技术的足够好,也有认知层面的比别人更深。”
Zoom的转变也印证了这一点。这家以“专注”著称的视频会议公司, 今年3月发布了全平台AI Agent产品,从“单一工具”转向“AI驱动的工作平台”。创始人袁征不再坚持“只做一个功能”, 而是开始围绕办公场景做叠加——尽管相对克制,但大厂压力下的转型意图已很明显。
面对大厂的超级框攻势,工具App并非坐以待毙。从行业实践来看,深度服务、差异化功能和场景深耕,是三条可行的破局之路。
“用户要的其实是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功能。”Flomo创始人说出了垂类产品的核心机会。大厂的超级框满足“80%的通用需求”,但剩下20%的细分场景,恰恰是工具App的生存空间。
以教育为例, 学而思、猿辅导等公司解题功能的优势,不仅在于算法,更在于对教材版本、考纲变化的实时更新,以及人工矫正的精准度——这些是“快、强”的大厂助手难以做到的。同样,在律法咨询、医疗诊断等专业领域,深度服务和行业知识壁垒,能让工具App避开与大厂的正面竞争。
大厂AI产品负责人曾将功能分为两类:“must have”和“only have”。对于工具App而言,后者是关键。比如专注代码编写的Cursor, 通过深度整合GitHub和开发者社区,成为程序员的“AI副驾驶”;专注思维导图的XMind,则通过独特的可视化交互和模板生态,吸引大量用户付费。
“选择不缴枪是一种奢侈,至少他们还有资格去考虑这件事情。”投资人庄明浩评价夸克坚持自研深度思考模型时说道。这种对核心技术的投入, 正是工具App构建差异化的路径——与其在大厂擅长的“全能”领域内卷,不如做深一个“尖刀”功能,成为细分领域的“only have”。
与国内用户偏好“一站式服务”不同,海外用户更习惯“工具专用”。以Zoom为例, 其2024年营收达46.65亿美元,付费率远超国内同类产品;专注PDF编辑的Adobe Acrobat、笔记类Notion等工具,也在海外市场活得有声有色。
“工具类应用在海外的前景相对更好。”庄明浩分析,一是海外付费意愿高,二是产品形态更符合“极致单一”的用户习惯。对于国内工具App而言,将产品适配海外市场,或许是避开大厂围剿的有效策略。
大厂的AI超级框之战,是否会“框定”工具App的未来走向?答案或许是否定的。AI时代的竞争,本质上是“场景-技术-产品”的结合。大厂的优势在于生态和流量, 能快速覆盖通用场景;而工具App的机会在于深度和垂直,能解决更细分、更专业的需求。
正如薛苏所言:“我们打造的还是通用产品,满足80%需求就够了。垂类产品要做的事情,是做得更深。”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 或许才是AI时代健康的产品生态——超级框成为“流量入口”和“服务中台”,工具App则成为“专业解决方案”和“创新试验场”。
对于用户而言,这种竞争到头来受益的,是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是大厂的全能助手,还是小而美的垂直工具,只要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就能在AI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毕竟AI的世界足够大,留给所有参与者的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广阔。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