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96SEO 2025-08-18 17:47 0
短视频赛道已成为全球互联网竞争的焦点, 而快手作为中国最早布局海外市场的玩家之一,却屡屡遭遇滑铁卢。从2017年推出Kwai, 到2020年上线Zynn、Snack Video,再到2022年关停Zynn,快手的海外征程始终在“尝试-失败-重启”的循环中挣扎那个。面对TikTok在全球市场的强势崛起, 快手的海外业务似乎陷入了“烧钱换增长”的怪圈,却始终未能找到可持续的突破口。这场看似没有赢家的战役,真的已经注定败北了吗?或许,我们需要跳出短期成败的桎梏,从更深层的市场逻辑中寻找答案。
快手的海外扩张史,几乎是一部不断调整方向的“试错史”。每一次尝试都带着“抢跑”的野心,却到头来因策略偏差或资源不足而黯然退场。
第一次尝试:Kwai的“明星红利”与“后继乏力”
2017年, 快手率先推出海外产品Kwai,试图复制国内“老铁文化”的扩张路径。在韩国、 越南、俄罗斯等市场,Kwai通过林允儿、裴秀智等一线明星的流量加持,迅速打开局面——韩国版本上线一个月下载量突破1000万,俄罗斯市场一度跻身应用商店榜单前十。只是这种“明星引流”的模式并未带来持续增长。根据App Annie数据, 2018年底Kwai韩国下载量跌出前35名,印度版本日下载量锐减至1万次以下。问题的核心在于:明星效应只能带来短期流量,却无法构建本地化的内容生态。当用户发现平台充斥着搬运自中国的短视频时新鲜感迅速消退,留存率自然断崖式下跌。
第二次尝试:Zynn的“红包陷阱”与“监管雷区”
2020年, 快手在美国推出Zynn,试图以“网赚模式”差异化对抗TikTok。用户看视频、邀好友即可获得现金奖励,这一策略一度让Zynn登顶美区iOS总榜。但这种“烧钱买用户”的模式注定不可持续。Google和Apple的应用商店明确禁止“诱导刷榜”行为,Zynn因提供现金奖励被判定违反政策,到头来被迫下架。尽管快手紧急取消现金奖励,改为积分系统,但此时用户增长已陷入停滞。SensorTower数据显示, 2021年上半年Zynn下载量仅40万次与TikTok的数亿级差距拉大。
第三次尝试:Snack Video的“区域溃败”与“政策风险”
几乎与Zynn同步, 快手面向东南亚推出Snack Video,试图在印度等新兴市场复制成功。只是 2020年印度以“数据平安”为由禁用中国应用,Snack Video被迫退出印度市场;在印尼、巴基斯坦等地的下载量也仅有4820万次远低于预期。这次失败暴露了快手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忽视——在海外扩张中, 单纯的产品优势无法抵御政策壁垒,本地化合规能力成为必修课。
快手的海外困境,并非孤立存在。国内业务的增长瓶颈与商业化压力,正持续削弱其海外扩张的“弹药储备”。
日活增长见顶, “3亿目标”成转折点
2020年初,快手宣布“K3战役”成功,日活用户突破3亿,但这也成为其国内增长放缓的起点。截至2021年6月,快手三端平均日活降至2.58亿,较春节峰值减少4200万。流量见顶意味着国内商业化空间受限, 而快手又面临直播收入占比下滑的尴尬——2021年Q1直播收入72.5亿元,占比首次低于50%,线上营销服务收入86亿元,占比提升至50.3%。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让快手不得不将更多资源投入国内广告业务,海外扩张的优先级自然被削弱。
电商“信任危机”与“能力短板”
直播电商曾被快手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但现实却充满挑战。2021年Q1快手电商GMV达1185.59亿元, 同比增长近300%,看似亮眼,但背后是“售假风波”与“能力短板”的双重隐忧。辛巴、 二驴等头部主播的假货事件,严重损害了用户对快手电商的信任;而自建物流、售后体系的高成本,也让快手陷入“烧钱换体验”的困境。据《晚点LatePost》报道, 阿里云峰基金曾试图通过增持股份影响快手电商生态,但快手坚持“电商中立”原则,反映出其对商业化路径的谨慎——这种谨慎也间接影响了海外电商的布局节奏。
在海外扩张中,快手始终陷入“投入不足”与“烧钱无效”的矛盾。2021年,快手为海外准备了10亿美元预算,仅第一季度就花掉2.5亿美元,却未换来预期增长。Q1财报显示,快手净亏损高达577.5亿元,同比扩大1223%,其中营销费用占比达68.5%。这种“高投入、 低回报”的模式,反映出快手的战略焦虑:既想通过砸钱快速抢占市场,又缺乏对本地化需求的精准把握。
更关键的是团队动荡。2018年海外业务负责人刘新华离职, 2019年团队“人去楼空”,2020年虽重设业务线并引入滴滴前COO仇广宇、Facebook前技术负责人王美宏,但频繁换帅导致战略摇摆不定。正如宿华在采访中所言:“我们当时没有多少钱”, 资源分散让海外业务始终处于“救火”状态,难以形成长期规划。
快手的海外战役并未结束, 但必须告别“短期烧钱”的旧模式,转向“长期生态建设”的新路径。结合拉美市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以下策略或许能为其提供破局方向。
相比欧美市场的“红海”与新兴市场的“政策风险”,拉美已成为快手海外最稳固的“, 快手1.5亿海外用户中,一半来自拉丁美洲,巴西DAU突破300万,赞助美洲杯足球赛更强化了本地影响力。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度本地化”:在内容上, 联合本地明星与IP制作短视频;在运营上,组建本地团队理解用户偏好;在商业化上,结合拉美用户对“直播+电商”的接受度,探索小额商品交易模式。快手需要将拉美打造成“样板市场”,以此为支点辐射其他区域。
市场 | 核心策略 | 风险与挑战 |
---|---|---|
拉美 | 体育赛事IP合作、 本地明星引流、小额电商 | 支付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成本高 |
东南亚 | 合规优先、与本地平台合作、轻量化运营 | 政策不确定性、TikTok竞争激烈 |
中东 | 内容适配文化习俗、女性创作者扶持 | 宗教敏感性强、互联网渗透率低 |
Zynn的失败证明:单纯靠补贴无法留住用户,唯有优质内容才能构建护城河。快手需要将资源从“用户奖励”转向“创作者扶持”:在拉美市场, 设立专项基金激励本地创作者;在技术层面利用AI算法推荐更符合当地审美的内容;在社区运营上,建立创作者成长体系,通过流量分成、培训支持提升内容质量。比方说 TikTok在东南亚通过“创作者基金”吸引本土博主,快手可借鉴这一模式,但需更注重“小而美”的垂直创作者,避免头部垄断。
商业化路径优化:平衡“短期变现”与“长期价值”
快手的海外商业化,需避免“过早变现”的用户体验损伤。可采取“三步走”策略:短期以广告收入为主, 利用流量优势吸引品牌投放;中期发展直播打赏,参考国内“老铁经济”建立用户付费习惯;长期布局电商,但需优先解决信任问题——如推广“小店信任卡”,严格把控商品质量,甚至与本地知名零售商合作,降低用户决策成本。一边,需控制营销费用占比,将资源更多投入技术研发与本地团队建设,而非单纯买量。
海外战役的胜负, 不取决于一两款产品的成败,而在于能否建立可持续的“本地化+技术+生态”体系。本地化是基础:包括语言、 文化、政策合规的全方位适配;技术是支撑:通过AI、大数据优化内容分发与用户体验;生态是目标:连接创作者、用户、广告主、商户,形成多方共赢的闭环。快手需放弃“短期KPI考核”, 以3-5年为周期培育海外市场,正如宿华所言:“在出海的道路上,也许会有艰难险阻,但我们会无比坚定地走下去。”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