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96SEO 2025-08-19 00:42 1
说实话,最近和同行聊天总能听到一种“迷茫感”。有人抱怨:“每天就是研究关键词排名,改标题写描述,感觉像个流水线工人。”有人焦虑:“搜索引擎入口越来越弱,SEO是不是快被淘汰了?”前几天给两个朋友介绍SEO工作, 明明是更大的平台、更高的工资,但两人给我的答复是一致的:“现在也考虑换工作,但不想再做SEO了。”
这种迷茫背后 藏着SEOer的集体困境:我们到底是“搜索引擎的附庸”,还是“用户价值的创造者”?如果前者, 那搜索引擎入口地位下降,岗位必然边缘化;如果是后者,那我们的价值不该只停留在“关键词排名”上。转型, 从来不是“逃离SEO”,而是从“流量搬运工”升级为“价值创造者”——而高阶内容营销专家,就是这个升级版的目标。
很多人对SEO的理解还停留但说实在的,SEO的本质是“通过搜索引擎满足用户需求”。问题是当用户的需求不再只通过搜索引擎满足时我们固守的“排名阵地”就越来越小。
十年前,用户想找信息,第一反应是百度;现在呢?可能是抖音、,甚至是微信聊天记录里的“收藏”。数据显示, 2023年Z世代的用户获取信息渠道中,搜索引擎占比不足30%,短视频和社交平台占比超过60%。这意味着,我们熟悉的“关键词研究”正在失效——用户不再“搜索”,而是“被推荐”。
打开招聘软件,SEO岗位的JD几乎雷同:“熟悉百度/谷歌优化,能独立负责网站排名,有3年以上经验。”但薪资呢?一线城市8k-15k,二线城市5k-10k,做了五年、十年,可能还在“优化产品页描述”。为什么?主要原因是SEO的核心技能“关键词布局”“外链建设”,门槛太低,可替代性太强。一个刚毕业的实习生,培训三个月就能上手。
SEO的职业路径通常只有两条:要么往上走,做SEO主管、经理,负责团队;要么横向转,做SEM、ASO,或者干脆离开互联网。但问题是 中小企业的SEO团队往往只有1-2人,“管理岗”僧多粥少;而SEM、ASO虽然和SEO相关,本质上还是“流量渠道”,同样面临入口依赖的问题。很多做了十年SEO的同行,再说说要么“熬成了老油条”,要么“转行卖起了麻辣花蛤”。
高阶内容营销专家和普通SEOer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前者关注“用户需要什么”,后者关注“搜索引擎喜欢什么”。转型不是抛弃SEO,而是把SEO的“用户洞察”能力,迁移到更广阔的内容场景中。
过去我们做关键词研究, 用的是5118、Ahrefs,看搜索量、竞争度;现在呢?我们要走出办公室,去和用户聊天。比如 你之前是做母婴产品的SEOer,现在转型内容营销,就不能只研究“婴儿奶粉哪个牌子好”,而是要去妈妈社群里看她们的真实问题:“宝宝喝奶粉便秘怎么办?”“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差多少?”这些“长尾问题”“场景化需求”,才是内容营销的“金矿”。
我见过一个成功的案例:某母婴品牌的内容营销团队, 每周都会组织“妈妈下午茶”,邀请10位真实用户聊天记录她们的困惑。后来他们发现,很多妈妈不是不买奶粉,而是“不知道怎么冲调”——水温太高破坏营养,水温不够有细菌。于是团队做了系列短视频《3分钟学会冲奶粉》, 配上动画演示,上线一个月播放量破500万,直接带动奶粉销量增长30%。这就是“用户洞察”的力量,比研究100个关键词都有用。
SEO的目标是“让用户搜到并进入网站”,但内容营销的目标是“让用户从看到内容到完成转化”。这个“转化链路”比“关键词排名”复杂得多,需要考虑:用户在哪里看到内容?内容是否吸引人?用户看完后是否愿意行动?
举个例子, 你之前是做教育机构的SEOer,负责“考研英语课程”的排名,可能只需要优化课程页的标题和关键词;现在转型内容营销,你需要设计这样的链路:在发布《考研英语单词记不住?试试这个“艾宾浩斯记忆法”》的笔记, 引导用户添加微信领取“单词表”,然后在朋友圈发布“7天打卡挑战”,再说说转化到付费课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内容支撑,而不是单纯“优化网站”。
过去我们研究百度算法、 谷歌算法,知道“外链质量”“页面加载速度”会影响排名;现在研究内容营销,我们要懂“传播规律”——什么样的内容容易引发共鸣?什么样的标题容易点击?什么样的节奏容易让人记住?
比如 短视频内容需要“黄金3秒原则”,开头就要抛出悬念或痛点;公众号文章需要“钩子+价值+引导”,开头用故事或数据吸引注意力,中间讲干货,引导关注或转化。这些规律不是靠算法研究的,而是靠大量测试和用户反馈的。我见过一个同行, 从SEO转内容营销后每天花2小时刷抖音、,分析爆款内容的结构,现在自己做的账号,3个月涨粉10万,接广告接到手软。
高阶内容营销专家不是“写手”,也不是“SEO优化师”,而是“懂用户、懂数据、懂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你需要补齐三块短板:内容创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
SEOer写内容, 习惯“堆关键词”,比如“XX婴儿奶粉,含有DHA、ARA、益生元,促进宝宝大脑发育”;但内容营销需要“讲故事”,比如“我家宝宝喝这款奶粉3个月,从便秘到每天拉臭臭,妈妈终于不用愁了”。
怎么提升讲故事的能力?多看、多练、多改。看《故事经济学》《金字塔原理》, 学怎么搭建故事框架;练“用户视角”,写内容前先问自己:“用户看到这个标题,会点进来吗?看完会觉得有用吗?”改“细节”, 比如把“促进宝宝大脑发育”改成“宝宝喝了3个月,抬头比同龄早了1周”——具体的数据和场景,比空洞的形容词更有说服力。
SEOer最熟悉的数据是“关键词排名”“网站流量”, 但这些数据只能反映“有没有人看到”,不能反映“有没有用”。内容营销需要关注“转化数据”:内容的曝光量、点击率、互动率,以及到头来的转化率。
比如 你在发了一篇笔记,曝光量10万,点击率5%,说明标题和封面吸引人;但互动率只有1%,说明内容不够“有料”;到头来转化率0.5%,说明“钩子”不够强。这时候就需要调整:标题加个“避坑”或“亲测”,内容里加个“小技巧”,引导评论“你家宝宝喝什么奶粉?”,再说说在评论区引导加微信。数据分析不是“看报表”,而是“通过数据找到优化方向”。
内容营销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 需要和设计、产品、销售、客服等多个部门协作。比如 要做一场“新品发布会”的内容营销,你需要设计团队做海报和视频,产品团队提**品卖点,销售团队准备转化话术,客服团队跟进用户咨询。这时候,“项目管理能力”就很重要了。
怎么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学“甘特图”, 把内容营销拆解成“选题、创作、发布、推广、复盘”五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负责人和时间节点;用“飞书”“钉钉”等工具,建立协作群,实时同步进度;定期开“复盘会”,哪些环节做得好,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我见过一个从SEO转内容营销的同行, 刚开始做活动时手忙脚乱,后来用项目管理工具把一场活动拆解成20个任务,每个任务明确负责人,效率提升了3倍。
普通SEOer是“施行者”,负责完成关键词排名、内容发布等具体工作;高阶内容营销专家是“战略者”,需要思考“内容如何支撑业务目标”“如何通过内容建立品牌壁垒”。
很多团队做内容营销,就是“为了做而做”——今天发篇公众号,明天拍个短视频,但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内容要解决什么业务问题”。高阶内容营销专家先说说要做的, 就是和业务团队对齐目标:如果公司目标是“提升新品销量”,那内容就要围绕“新品卖点”“用户证言”“使用场景”展开;如果目标是“提升品牌知名度”,那内容就要做“行业科普”“品牌故事”“热点借势”。
举个例子,某美妆品牌的目标是“推广一款新的抗老面霜”,业务团队希望3个月内销量破100万。内容营销团队没有盲目发“产品有多好用”, 而是做了三件事:一是邀请5位40岁+的素人用户,拍摄“28天抗老挑战”短视频,记录使用前后变化;二是在发布“抗老成分科普”笔记,解释“胜肽”“玻色因”的作用,自然带出产品;三是和美妆博主合作,做“千元以内抗老面霜测评”,突出产品的性价比。后来啊,这款面霜3个月销量破150万,品牌“抗老专家”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追热点能带来短期流量,但建立内容壁垒才能带来长期价值。高阶内容营销专家要思考“如何做出别人复制不了的内容”。比如 某个做职场教育的团队,没有追“副业赚钱”的热点,而是深耕“35+职场转型”,做了三个内容IP:“老周说职场”、“转型者故事”、“转型工具包”。一年下来他们成了“35+职场转型”领域的头部IP,用户忠诚度极高,转化率比普通内容高3倍。
当你能独立策划一场成功的内容营销活动, 并能输出方法论时就可以考虑从“个人贡献者”转向“团队管理者”。这时候, 你需要培养团队的能力:把“用户洞察”的方法教给新人,让他们学会做用户访谈;把“数据分析”的模板整理出来让团队快速上手;把“项目管理”的经验分享出来提高协作效率。
我见过一个从SEO转内容营销的同行,做了3年内容营销后带了一个5人团队。他没有事必躬亲, 而是建立了“内容生产流水线”:新人负责“用户访谈”和“资料整理”,资深编辑负责“内容创作”,设计负责“视觉呈现”,他自己负责“战略规划和资源协调”。团队一年内做了10个爆款内容,帮助公司业绩增长40%,他也从“内容营销专家”晋升为“内容营销总监”。
说了这么多转型的“方法论”,但现实中,很多SEOer转型并不顺利,常常踩坑。结合我自己的经历,了3个最常见的坑,希望能帮你避开。
我见过不少同行,转型内容营销后刻意回避“SEO”这个词,觉得“SEOlow,内容营销高级”。其实大可不必。SEO的“用户洞察”“关键词研究”“网站优化”能力,都是内容营销的基础。比如 你做内容选题时可以通过关键词工具找到用户搜索量高的“长尾需求”;你发布内容时可以优化标题、标签,提高在搜索引擎的曝光率。转型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站在SEO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很多SEOer转型时疯狂报班学“短视频剪辑”“公众号排版”“运营”,这些是“术”,是工具层面的技能。但比“术”更重要的是“道”——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对内容价值的判断、对业务目标的把握。我见过一个同行, 短视频剪辑技术一流,但做的内容没人看,主要原因是他只想着“怎么拍得炫酷”,没想过“用户想看什么”。记住工具是辅助,内容和用户才是核心。
转型是个“慢功夫”,特别是从施行层转到战略层,需要1-2年的积累。我第一次转型时做了半年内容营销,感觉“没什么成绩”,差点放弃。后来复盘才发现, 虽然没做出爆款,但积累了50个用户访谈记录,整理了20个数据分析模板,了10个内容选题框架。这些“看不见的积累”,在半年后帮助我策划了一场百万级曝光的活动。转型就像“种树”,前期看不到变化,但只要根扎得深,总有一天会枝繁叶茂。
说到底,SEOer转型的本质,是从“搜索引擎的规则施行者”变成“用户价值的创造者”。搜索引擎的算法会变,用户的习惯会变,但“满足用户需求”的核心永远不会变。
我见过做了15年SEO的同行, 现在转型内容营销,成了企业的“首席内容官”;也见过刚入行3年的年轻人,凭借对用户的敏锐洞察,做出了千万级播放的爆款内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始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
所以如果你正在考虑转型,别焦虑,也别害怕。从今天起, 少花点时间研究“百度最新算法”,多花点时间聊聊“用户的真实需求”;少写点“堆关键词的产品页”,多写点“有温度的用户故事”。当你真正理解了“内容是给用户看的,不是给搜索引擎看的”,你会发现,SEO的尽头,是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