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96SEO 2025-08-23 11:08 6
因为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已突破五亿台,从智能家居到工业控制系统,这些设备正深刻改变着生产与生活。只是 一项源自十多年前的老式攻击——DNS重绑定攻击,正悄然成为悬在五亿设备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网络平安公司Armis最新警告显示, 几乎所有智能设备均易受此类攻击影响,潜在受影响设备数量高达五亿台。本文将从攻击原理、 危害场景、防御策略三个维度,为物联网从业者、企业平安管理者及普通用户提供一套可落地的防护方案。
DNS重绑定攻击是一种利用DNS协议特性绕过同源策略的平安漏洞。攻击者通过控制恶意域名的DNS响应, 使受害设备在不一边间点获取该域名对应的IP地址发生变化:首次访问返回公网IP,后续访问返回内网IP。这种“IP切换”技术能将外部攻击转化为内部网络渗透,对物联网设备构成致命威胁。
典型的DNS重绑定攻击需经历四个关键阶段:先说说 攻击者注册恶意域名并搭建自定义DNS服务器,将DNS记录的TTL设置为极短值;接下来通过钓鱼邮件、恶意广告等手段诱使用户访问该域名;当用户浏览器首次查询DNS时服务器返回公网IP,浏览器正常加载页面;一秒后TTL过期,浏览器 发起DNS查询,攻击者马上返回内网IP,浏览器便将请求发送至内部网络设备,到头来实现攻击渗透。
物联网设备之所以成为DNS重绑定的完美目标, 主要源于三大“先天缺陷”:一是设备普遍缺乏平安防护能力,路由器、摄像头等设备常默认关闭防火墙或使用弱密码;二是固件更新机制滞后厂商补丁推送不及时大量设备长期处于“裸奔”状态;三是内网权限配置混乱,许多设备直接暴露在局域网中,且未进行访问隔离。Armis研究发现,从智能电视、打印机到工业传感器,几乎所有类型的物联网设备均存在类似风险。
DNS重绑定攻击对物联网设备的危害远超普通网络攻击。在数据层面 攻击者可入侵未加密的摄像头、传感器,窃取企业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在控制层面可劫持智能路由器、工业网关,篡改网络配置或植入恶意程序;在破坏层面能通过控制大量物联网设备发起DDoS攻击,导致整个网络瘫痪。更凶险的是由于攻击流量经过“合法”域名转发,传统防火墙难以识别,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近年来 DNS重绑定攻击案例频发,印证了其威胁的严重性。2022年, 暴雪App被曝出DNS重绑定漏洞,攻击者可利用该漏洞获取用户内网设备信息;同年,uTorrent因类似漏洞导致用户路由器被劫持,沦为“僵尸节点”;2023年,Google Home和Roku TV相继曝出漏洞,攻击者可通过重绑定攻击控制智能家居设备。国内方面某企业曾因物联网打印机存在DNS重绑定漏洞,导致内部设计图纸被窃取,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现实:五亿物联网设备的平安防线已千疮百孔。
面对五亿设备的漏洞风险,“打补丁”为何成为“不可能任务”?大量设备处于“离线”状态,如工业现场设备、偏远地区传感器等,无法及时接收更新;更重要的是许多物联网设备存在XSS、CSRF等“关联漏洞”,即使修复了DNS重绑定问题,这些漏洞仍可能被攻击者利用,形成“防护真空”。平安专家坦言,仅靠厂商单方面修复,无法彻底解决五亿设备的平安危机。
针对DNS重绑定攻击,需从DNS解析、网络隔离、设备加固三个维度构建防护体系。在DNS层面 企业可部署专用DNS服务器,启用“DNSSEC”验证,确保域名响应的真实性;一边,对物联网设备的DNS查询进行白名单限制,仅允许访问可信域名。在网络层面 需”,识别并拦截异常的DNS流量。在设备层面 需关闭不必要的端口和服务,启用强密码策略,并定期更新固件——比方说华为、小米等厂商已推出“OTA平安更新”功能,用户应及时升级。
物联网设备的平安管理需贯穿“采购-部署-运维-报废”全生命周期。采购阶段, 应优先选择通过ISO 27001、CC EAL4+等平安认证的设备,避免采购“三无产品”;部署阶段,需对设备进行初始化平安配置,修改默认密码,关闭远程管理功能;运维阶段,应建立资产清单,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对异常流量进行告警;报废阶段,需彻底清除设备数据,防止信息泄露。某金融企业的实践表明, 建立全生命周期平安管理机制后物联网设备漏洞发生率下降72%,有效抵御了DNS重绑定攻击。
作为物联网平安的“第一责任人”,厂商需承担起主动防护的责任。先说说 应采用“平安开发生命周期”,在产品设计阶段融入平安考量,从源头避免DNS重绑定漏洞;接下来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曝出漏洞的设备及时推送补丁,并提供24小时技术支持;还有啊,厂商应开放平安接口,支持与第三方平安平台的联动,实现设备平安的集中管理。比方说 TCL、美的等企业已与平安厂商合作,推出“物联网设备平安管家”,可自动检测并修复DNS重绑定等漏洞,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防护服务。
普通用户虽难以掌握复杂的平安技术, 但通过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仍能有效降低DNS重绑定攻击风险。一是警惕“钓鱼链接”, 不随意点击不明邮件、短信中的链接,特别是带“.tk”“`.ml`”等非常见域名的链接;二是定期检查设备设置,关闭“远程访问”“UPnP”等高风险功能;三是使用平安的DNS服务,如阿里公共DNS、腾讯DNSPod等,避免使用默认DNS;四是及时更新设备固件,开启“自动更新”功能,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新平安状态。对于企业用户,还应定期开展平安培训,提升员工的平安意识,避免因人为操作导致设备被入侵。
因为AI、零信任等技术的兴起,物联网平安正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免疫”转型。基于AI的平安平台可”原则,对所有访问请求进行严格认证,即使攻击者绕过DNS防护,也无法获取设备权限。某智能制造企业部署AI零信任系统后 成功拦截了起针对生产设备的DNS重绑定攻击,避免了数百万元的生产损失。
为应对五亿物联网设备的平安挑战,我国正加快完善相关标准与法规。《网络平安法》《数据平安法》已明确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保障物联网设备平安;工信部发布的《物联网平安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则从技术、 管理、评估三个维度构建了标准体系。未来 因为《网络平安等级保护2.0》在物联网领域的落地,设备厂商、运营商、用户的平安责任将进一步明确,为物联网平安提供“制度保障”。
物联网平安不是“单打独斗”, 需要政府、企业、用户协同治理。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 对存在严重平安漏洞的设备实施“下架”处罚;企业应开放平安数据,共享威胁情报,共同应对DNS重绑定等新型攻击;用户应积极参与平安反馈,及时向厂商报告漏洞。比方说 中国信通院联合多家企业成立的“物联网平安联盟”,已通过共享漏洞信息、联合开展攻防演练,有效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平安防护能力。
五亿物联网设备的DNS重绑定威胁, 既是挑战,也是推动行业升级的契机。从技术防护到管理优化,从厂商责任到用户行为,构建物联网平安“铜墙铁壁”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正如Armis平安专家所言:“物联网平安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唯有将平安融入设备全生命周期, 将防护意识贯穿每一个操作细节,才能真正守护好这五亿设备的“平安长城”,让物联网技术在平安的轨道上健康发展。马上行动,从检查你的第一个物联网设备开始,筑牢平安防线!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