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96SEO 2025-08-23 11:22 2
因为智能家居、 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场景的快速落地,物联网设备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据Statista预测, 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将突破750亿台,而我国作为物联网产业大国,设备规模占比超30%。只是 在“万物互联”的繁荣背后一场由僵尸网络引发的平安风暴正悄然逼近——曾引发全球互联网瘫痪的Satori僵尸网络,近期被平安机构证实已卷土重来目标直指我国大量存在漏洞的物联网设备。这不禁让我们追问:我国物联网设备的平安防线,真的筑牢了吗?
物联网设备的爆发式增长, 与其低功耗、易部署、高互联的特性密不可分。但正是这些特性,使其成为黑客眼中的“软柿子”。与传统PC设备不同, 大量物联网设备在设计之初便忽视了平安防护,普遍存在默认密码未修改、固件更新机制缺失、加密协议薄弱等问题。赛门铁克发布的《物联网平安报告》显示, 全球约48%的物联网设备曾遭遇过至少一次攻击,其中我国因设备基数大、平安防护水平参差不齐,已成为僵尸网络攻击的“重灾区”。
更严峻的是物联网设备往往成为僵尸网络的“跳板”。黑客通过控制这些设备, 不仅能发起大规模DDoS攻击瘫痪目标服务器,还能窃取用户隐私、植入挖矿程序,甚至组建“僵尸军团”进行勒索。比方说 2021年我国某省工业互联网平台曾遭DDoS攻击,源头正是数万台被感染的智能摄像头,导致全省30余家工厂生产系统中断超48小时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Satori僵尸网络并非“新面孔”,它是臭名昭著的Mirai僵尸网络的重要变种。2016年, Mirai僵尸网络通过控制全球超过10万台物联网设备,对美国域名服务商Dyn发起DDoS攻击,导致Twitter、Netflix等主流网站大面积瘫痪,震惊全球平安界。而Satori则在Mirai的基础上进行了“魔改”,于2017年11月首次被360Netlab平安团队发现。
相比Mirai,Satori的传播能力更强、漏洞利用更精准。仅2017年12月5日 Satori在短短12小时内就感染了超过26万台家用路由器设备,其中我国境内占比超40%。其核心攻击手法是通过扫描互联网, 利用设备的弱口令和已知漏洞进行入侵,接着植入恶意代码,将设备纳入僵尸网络。
近年来 Satori的开发者并未停止迭代,反而持续升级攻击手段,使其威胁性不断攀升。360Netlab的监测数据显示, Satori已从单一的DDoS攻击工具,演变为集“数据窃取、挖矿劫持、漏洞扫描”于一体的多面手威胁:
2023年6月, 360Netlab 监测到Satori的大规模活动:其开发者针对XiongMai uc-httpd 1.0.0漏洞进行全网扫描,仅两周内就收集到超过50万个易受攻击的IP地址,其中我国境内占比超60%。这意味着,新一轮的Satori僵尸网络攻击已箭在弦上。
Satori能够快速传播,根本原因在于大量物联网设备存在“先天不足”。部分设备存在“硬编码后门”,允许通过特定端口或指令绕过认证直接访问系统。比方说 Satori早期主要利用的CVE-2018-10561漏洞,正是某厂商路由器固件中存在的远程代码施行漏洞,黑客无需密码即可获取设备控制权。
Armis平安机构的报告显示, 全球约5亿物联网设备易受DNS重绑定攻击,而我国因大量使用“白牌”路由器和老旧设备,相关风险占比高达35%。这些设备一旦被Satori感染, 将成为僵尸网络的“节点”,不仅自身功能失效,还会成为攻击其他设备的“跳板”。
物联网设备的固件更新是修复漏洞的关键, 但现实中却存在“三不”问题:厂商不愿更新、用户不会更新、更新不敢安装。以Satori利用的GPON漏洞为例, 该漏洞于2023年5月被公开,但截至6月,我国仍有超70%的易受攻击设备未完成固件修复,为Satori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厂商的“补丁”本身存在平安隐患。2022年, 某知名路由器厂商发布的固件更新被曝存在新的远程代码施行漏洞,导致已修复设备的用户反而“二次沦陷”,被Satori轻松控制。这反映出物联网行业在平安测试和漏洞管理上的严重缺失。
物联网设备普遍采用ARM等低功耗芯片, 其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有限,难以运行复杂的平安软件。为节省资源,厂商往往简化甚至省略加密协议、入侵检测等平安功能,导致设备“裸奔”。比方说Satori在感染设备时仅需通过简单的暴力破解即可获取权限,根本无需对抗高级防护措施。
还有啊,物联网设备的“长期在线”特性也为Satori提供了便利。摄像头、 智能音箱等设备需24小时联网,且缺乏“休眠”机制,一旦被感染,即可持续向僵尸网络服务器发送数据,成为“稳定”的攻击源。据中国安天实验室统计, 我国物联网设备平均“存活”时间为3-5年,远超传统PC设备,这意味着被感染的设备可能长期威胁网络平安。
作为物联网设备的使用者, 个人和企业用户需树立“平安第一”的意识,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以家庭用户为例, 可通过路由器自带的“访客网络”功能,将智能摄像头、扫地机器人等设备与手机、电脑等终端隔离,即使设备被感染,黑客也无法直接访问家庭内网数据。
物联网设备厂商是平安防护的第一责任人, 需从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到运维的全流程融入平安理念: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已推出《物联网设备平安白皮书》, 要求厂商对设备进行平安分级认证,对高风险设备强制预装杀毒软件。这一举措有望倒逼厂商提升平安意识,从源头上减少漏洞设备流入市场。
面对Satori等僵尸网络的跨区域、 规模化攻击,需构建“政府-企业-用户”协同的防御体系:
责任主体 | 职责分工 | 具体措施 |
---|---|---|
政府部门 | 政策引导与监管 | 出台《物联网平安管理条例》,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物联网设备;建立国家级物联网漏洞库,共享漏洞信息。 |
平安企业 | 技术支撑与威胁监测 | 部署物联网蜜罐系统, 实时监测Satori的攻击活动;开发轻量级平安防护软件,适配低功耗设备。 |
运营商 | 网络层防护 | 在骨干网部署DDoS清洗系统, 对异常流量进行拦截;向用户推送设备风险预警,协助修复漏洞。 |
以我国为例, 工信部已联合三大运营商开展“物联网平安专项治理行动”,对存在严重漏洞的设备进行下架处理,并对相关厂商进行约谈。一边,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
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将在物联网平安防护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设备流量行为,可提前识别Satori的扫描和感染特征,实现“秒级”响应。比方说 某平安厂商推出的AI防护系统,已能通过异常端口扫描行为提前72小时预警Satori攻击,准确率达92%。
还有啊,AI还可用于自动化漏洞挖掘和修复。修复补丁,大幅缩短漏洞响应时间。未来“AI+物联网平安”或将成为行业标配,帮助用户从“亡羊补牢”转向“未雨绸缪”。
物联网平安的解决,离不开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建议建立“物联网平安联盟”, 整合厂商、平安企业、运营商、科研机构等资源,共同制定平安标准、共享威胁情报、开展应急演练。比方说 针对Satori僵尸网络,联盟可建立“漏洞赏金计划”,鼓励白帽黑客挖掘设备漏洞,并对发现者给予奖励,从源头减少漏洞数量。
一边,需加强用户平安意识教育。通过短视频、科普文章等形式,向普通用户普及物联网设备平安知识,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只有当每个用户都成为“平安卫士”,才能构建起抵御Satori等僵尸网络的“人民防线”。
Satori僵尸网络的卷土重来 敲响了物联网平安的警钟。在享受物联网带来便利的一边,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平安是物联网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平安,一切“互联”都是空谈。从用户修改密码的“小动作”, 到厂商提升平安的“大责任”,再到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物联网平安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未来因为5G、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普及,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和种类还将激增,平安挑战只会更加严峻。唯有时刻保持警惕, 构建“技术+管理+生态”的全方位防护体系,才能真正守护好万物互联的未来让物联网在平安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