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96SEO 2025-08-23 18:16 1
近年来 因为物联网设备的爆炸式增长,一种名为CoAP的轻量级通信协议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只是与其技术普及相伴而来的,却是日益严峻的平安威胁。根据最新平安研究报告, 基于CoAP协议的DDoS攻击频率正以惊人速度攀升,平均攻击强度已达55Gbps,峰值甚至达到惊人的320Gbps。这一数字不仅远超普通DDoS攻击的平均水平,更标志着一种新型网络攻击形态的成熟。本文将CoAP协议的技术特性、 攻击原理、当前现状及应对策略,为网络平安从业者和物联网设备制造商提供全面的风险认知与解决方案。
CoAP是由IETF于2014年正式批准的一种专为资源受限设备设计的Web协议。作为HTTP协议在物联网领域的轻量级替代方案, CoAP保留了RESTful架构的核心思想,一边针对低功耗、低带宽的物联网环境进行了深度优化。与HTTP基于TCP不同, CoAP运行在UDP协议之上,这使得它具有更低的通信开销和更快的响应速度,但也所以呢继承了UDP协议固有的平安缺陷。
CoAP协议的核心特性包括:支持多播通信、 内置资源发现机制、支持 observe 模式以及可选的平安层。只是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持协议的轻量级特性,大多数设备制造商选择了"NoSec"平安模式,即禁用DTLS加密,这为后续的DDoS攻击埋下了伏笔。
CoAP与HTTP虽然都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但在技术实现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
特性 | CoAP | HTTP |
---|---|---|
底层协议 | UDP | TCP |
报文大小 | ≤2KB | 无严格限制 |
资源消耗 | 极低 | 较高 |
多播支持 | 原生支持 | 需 |
典型应用 | 传感器网络、 智能设备 | Web应用、API服务 |
CoAP协议的轻量级特性使其成为物联网设备的理想选择,特别是在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系统、环境监测等场景中。据Shodan搜索引擎数据显示, 截至2023年,全球范围内暴露在互联网上的CoAP设备已从2017年11月的6,500台激增至58万-60万台,增长率超过8900%。这种爆发式增长也为攻击者提供了巨大的攻击面。
在物联网通信协议栈中, CoAP位于应用层,与MQTT、LwM2M等协议共同构成了设备间通信的解决方案。与侧重于消息队列的MQTT相比, CoAP更适合需要直接资源访问的场景;而与功能更全面的LwM2M相比,CoAP的实现更为简单。这种"恰到好处"的设计使CoAP在快速发展的物联网市场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需要留意的是CoAP的普及与中国QLC链项目密切相关。该项目旨在利用中国各地的WiFi节点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移动网络,而CoAP因其轻量特性和多播支持成为该项目的关键协议。据eCrimeLabs创始人丹尼斯·兰德在RVAsec平安会议上的演讲, 自2017年11月以来仅因QLC链项目导致的CoAP设备数量就增长了30倍,这种特定应用场景的爆发式增长是CoAP设备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CoAP基于UDP协议运行,这一特性使其天然具备成为DDoS攻击放大器的潜质。与TCP不同, UDP是无连接协议,不需要建立连接即可直接发送数据包,这使得攻击者可以伪造源IP地址发送请求,而受害者将收到所有响应。在CoAP协议中,攻击者可以通过构造特殊的GET请求,触发设备返回大量响应数据,形成"放大效应"。
, 实际产生的网络流量可达550Gbps至2.75Tbps,这种级别的攻击足以瘫痪绝大多数企业网络。更令人担忧的是 2023年记录的最大CoAP攻击峰值达到320Gbps,放大系数高达46倍,表明攻击者正在不断优化攻击技术。
CoAP攻击的核心技术是"反射攻击"与"IP欺骗"的组合。攻击流程如下:
这种攻击模式的优势在于攻击者不需要控制大量僵尸设备,只需利用合法的CoAP设备即可发起大规模攻击。据Shodan数据显示, 在当前58万台公开的CoAP设备中,约33万台已被配置为可用于反射攻击的"开放中继",这一比例远超其他物联网协议,显示出CoAP在平安性方面的特殊脆弱性。
CoAP原生支持多播通信, 这一功能虽然为物联网设备间的组播提供了便利,但也被攻击者巧妙利用。攻击者可以向CoAP多播地址发送构造的请求,所有监听该地址的设备都会向受害者发送响应。据实验数据显示,一个精心构造的多播CoAP请求可以触发数千台设备一边响应,形成高达50倍的放大效应。
与传统的单播反射攻击相比,多播攻击具有更高的效率。比方说 在2023年5月针对某MMORPG平台的攻击中,攻击者仅通过3个多播请求就触发了约1.2万台CoAP设备响应,产生流量峰值达180Gbps。这种"一点触发多点响应"的特性使多播CoAP攻击成为当前最具威胁的DDoS攻击向量之一。
,2022年至2023年间,基于CoAP的DDoS攻击增长了340%,攻击频率从每月平均12次上升至每月53次。地域分布上, 亚洲地区成为CoAP攻击的重灾区,占全球攻击总量的62%,这主要与中国庞大的物联网设备基数和QLC链项目的普及有关。接下来是欧洲和北美,而其他地区合计占比仅2%。
攻击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 主要包括:
案例一:2023年3月中国某电商平台攻击事件
2023年3月15日 中国某大型电商平台遭受CoAP反射攻击,攻击持续了4小时峰值流量达320Gbps。攻击者通过伪造来自电商平台的CoAP请求, 触发了全国约5万台智能快递柜的响应,导致电商平台首页完全无法访问,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事后调查发现, 这些快递柜因追求部署速度而使用了"NoSec"模式的CoAP实现,且缺乏基本的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案例二:2023年6月欧洲云服务商DDoS攻击
2023年6月, 欧洲某知名云服务商遭遇持续72小时的CoAP多播攻击,攻击期间平均流量维持在85Gbps,峰值达120Gbps。攻击者利用该云服务商客户网络中暴露的约2万台物联网设备作为反射源, 导致云服务商多个区域的服务器集群过载,影响了超过300家企业客户。此次攻击的特殊之处在于, 攻击者一边使用了7种不同的CoAP资源路径进行组合攻击,使防御系统难以有效识别和过滤。
因为CoAP攻击的普及,攻击工具和产业链也在迅速成熟。目前市场上的CoAP攻击工具主要分为三类:
攻击产业链已经形成完整的"黑色经济"链条。据网络平安公司Recorded Future的报告显示, CoAP攻击已成为DDoS即服务平台的标准选项之一,价格约为10美元/小时至50美元/小时。与传统的僵尸网络DDoS攻击相比, CoAP攻击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攻击者无需维护庞大的僵尸网络,只需支付较低的费用即可获得强大的攻击能力。
CoAP协议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了平安问题,通过支持DTLS加密来保护通信内容。只是 在实际部署中,设备制造商普遍选择了"NoSec"模式,原因如下:
这种"为了便利牺牲平安"的选择直接导致了当前CoAP设备的平安困境。据物联网平安公司Armis的调研, 在2022年新出货的CoAP设备中,仅12%启用了DTLS加密,而88%仍使用"NoSec"模式。更糟糕的是 许多已部署设备缺乏通过OTA升级平安功能的能力,这意味着大量脆弱设备将在未来数年内持续存在。
CoAP平安脆弱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设备制造商对平安问题的漠视。在物联网设备开发过程中,平安往往被置于功能、成本和上市时间之后。具体表现包括:
以智能家电为例, 某知名品牌的智能音箱在CoAP实现中存在严重漏洞:当收到特定构造的GET请求时设备会返回包含系统信息的完整配置文件,且请求源IP无需验证。这种设计缺陷使该设备成为理想的反射攻击放大器。据该公司内部测试,单个这样的设备可以在1分钟内产生约1GB的反射流量,相当于放大系数超过100倍。
尽管国际组织如ITU-T、 ISO等已经发布了多项物联网平安标准,但这些标准在具体实施层面存在严重不足:
以欧罗巴联盟为例, 虽然《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数据处理平安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并未专门针对物联网通信协议制定具体规范。这种监管空白使得CoAP等协议的平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据欧罗巴联盟网络平安局2023年的报告, 在抽查的100款物联网设备中,83%的CoAP实现存在至少一项严重平安漏洞,而其中仅有12%的产品在上市前接受了第三方平安评估。
针对CoAP DDoS攻击,企业和设备制造商可以采取以下技术防护措施:
在边界网络部署专门的CoAP防护设备,实现以下功能:
云服务商可以采用更先进的防护技术, 如Cloudflare的"Magic Transit"服务,通过分布式清洗网络吸收CoAP反射攻击。据Cloudflare数据显示, 其CoAP防护系统可以过滤99.7%的反射攻击流量,一边将误报率控制在0.01%以下。
设备制造商应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平安问题, 具体措施包括:
某工业物联网设备制造商通过实施上述措施, 将设备的CoAP反射攻击放大系数从原来的45倍降低到3倍以下显著降低了其设备被用于攻击的风险。
建议由行业领导者、 平安厂商和标准组织共同成立"CoAP平安联盟",推动以下工作:
参考"Z-Wave联盟"的成功经验,CoAP平安联盟可以通过认证机制激励厂商提升产品平安性。比方说获得认证的设备可以在产品包装上标注"CoAP平安认证"标识,帮助消费者识别平安产品。
行业组织应向监管机构提出建议,推动将CoAP平安要求纳入强制性标准。具体建议包括:
韩国已经在这方面走在前列, 其《物联网设备平安法》明确要求所有物联网设备必须启用通信加密,并对不合规产品处以高额罚款。这种监管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对于使用CoAP设备的企业, 建议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某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实施上述措施, 在2023年8月成功抵御了一次峰值达150Gbps的CoAP反射攻击,将业务中断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避免了重大损失。
对于普通消费者, 保护自己的CoAP设备平安可以采取以下简单措施:
智能家居用户可以参考"Home Assistant"等开源项目的平安配置指南,为自己的CoAP设备设置适当的平安策略。比方说通过Nginx反向代理限制对CoAP设备的访问,只允许来自特定IP的请求。
CoAP协议从2014年正式批准至今已经从默默无闻的物联网通信协议发展成为DDoS攻击的新宠儿。其轻量级特性和UDP基础使其天然具备成为放大攻击工具的潜质,而设备制造商对平安的忽视和行业标准的滞后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威胁。当前, 全球范围内已有近60万台CoAP设备暴露在互联网上,其中57%已被配置为可用于反射攻击的"开放中继",构成了巨大的网络平安风险。
面对CoAP DDoS攻击的严峻挑战, 需要设备制造商、平安厂商、标准组织和用户共同努力。设备制造商应从产品设计阶段就重视平安问题, 避免"NoSec"模式的滥用;平安厂商需要开发更先进的防护技术,有效识别和过滤CoAP反射攻击;标准组织应推动强制性平安标准的制定和施行;而作为到头来用户的我们,也应提高平安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物联网平安不是单一企业或组织能够解决的问题,而需要整个行业的协作和努力。正如网络平安专家布鲁斯·施奈尔所言:"平安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 标准完善和平安意识提升,我们才能确保CoAP协议在促进物联网发展的一边,不会成为网络平安的"阿喀琉斯之踵"。
马上行动起来 检查您的CoAP设备配置,更新平安策略,加入行业平安联盟,共同构建一个平安、可靠的物联网未来。主要原因是每一个设备的平安,都是整个网络平安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