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96SEO 2025-08-23 23:23 3
因为工业4.0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OT与IoT设备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撑。只是这种互联互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平安风险。2023年上半年, 全球OT/IoT网络平安事件呈现爆发式增长,攻击手段、目标行业、技术漏洞均出现显著变化。从恶意软件活动的激增到勒索软件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精准打击, 从AI赋能的新型攻击到僵尸网络的持续活跃,OT/IoT平安已从“潜在风险”升级为“现实威胁”。本文基于Nozomi Networks Labs等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 深度解析2023年上半年OT/IoT网络平安事件的核心趋势,为企业和平安从业者提供可落地的防御策略。
" src="/uploads/images/165.jpg"/>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成为攻击者的首要目标,占比高达32%。这主要由于制造业OT设备种类繁多、协议复杂,且设备更新周期长,平安补丁难以全面覆盖。紧随其后的是能源行业、医疗保健、水处理和化工。这些行业的关键基础设施一旦遭受攻击, 可能导致生产停滞、服务中断甚至物理损坏,攻击者的“高收益”动机使其成为重点目标。
攻击类型方面机会性攻击仍占主导,占比达65%。此类攻击通常利用已知的漏洞、 弱口令或公开的漏洞工具进行大规模扫描和渗透,攻击者不针对特定目标,而是“广撒网”式寻找易受攻击的设备。剩余35%为有针对性攻击, 攻击者会提前研究目标行业的业务流程、设备型号和通信协议,定制化的攻击工具和策略使其更具隐蔽性和破坏性。
2023年上半年,OT/IoT攻击手段呈现“传统手法升级+新技术滥用”的双重特征。暴力破解攻击仍是获取初始访问权限的主要方式,占比高达58%。攻击者通过自动化工具尝试常见默认凭据或简单密码组合,成功率远超预期。数据显示, 因默认凭据导致的漏洞事件占OT/IoT平安事件的42%,较2022年下半年下降22%,但绝对数量仍处于高位。
恶意软件活动持续活跃,且类型更加多样化。拒绝服务攻击以35%的占比成为最普遍的攻击手段,攻击者到的恶意软件,占比分别为22%和18%。这些工具往往成正常软件,一旦安装即可为攻击者提供持久化访问能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为攻击者提供了“新武器”。2023年上半年, 多个平安机构监测到攻击者利用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生成钓鱼邮件、恶意代码和渗透脚本,降低了攻击门槛。比方说 攻击者高度个性化的钓鱼邮件,模仿企业内部通知,诱骗OT设备操作人员点击恶意链接,成功率提升30%。一边, AI也被用于自动化漏洞挖掘,攻击者可快速分析OT设备的固件代码,识别潜在漏洞,大幅缩短攻击准备时间。
2023年上半年,能源、医疗和制造业成为OT/IoT平安的“重灾区”,三者合计占攻击总量的74%,且均发生了造成重大影响的平安事件。
能源行业面临物理与数字双重威胁。攻击者不仅通过DDoS攻击淹没能源管理系统的网络流量, 还尝试注入恶意OPC UA协议数据包,篡改传感器数据或控制指令。比方说 2023年3月,某欧洲电网运营商遭受攻击,攻击者通过入侵边缘设备修改了电网负荷数据,导致局部区域停电数小时。此类攻击直接威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医疗行业因数据敏感性和设备关键性成为“高价值”目标。上半年,全球医疗行业发生超过200起OT/IoT平安事件,涉及医疗设备、医院管理系统和远程医疗平台。攻击者主要通过勒索软件加密患者数据或控制设备,迫使医院支付赎金。比方说 2023年5月,某美国医院集团遭受勒索软件攻击,导致多台手术设备停机,紧急手术被迫转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万美元。
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使其面临“供应链级”风险。攻击者不仅直接攻击制造企业的OT网络, 还通过供应链渗透——入侵设备供应商的系统,在固件或软件中植入后门。比方说 2023年4月,某汽车制造商的PLC供应商遭受攻击,攻击者通过更新包向客户设备植入恶意代码,导致多条生产线停工,损失超过5亿美元。此类攻击具有“潜伏期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防御难度极大。
漏洞是OT/IoT平安的“阿喀琉斯之踵”。2023年上半年, 美国网络平安和基础设施平安局共发布641个与OT/IoT相关的CVE,涉及62家供应商,较2022年上半年增长18%。其中,22%的CVE被标记为“关键”,43%为“高危”,剩余35%为“中危”。
从漏洞类型来看, 越界读取和越界写入仍是占比最高的两类漏洞,合计占所有OT/IoT漏洞的38%。这两类漏洞极易导致缓冲区溢出攻击, 攻击者可通过构造恶意数据包覆盖设备内存,施行任意代码或导致系统崩溃。比方说 2023年2月,某知名工业交换机厂商的固件中被发现存在越界写入漏洞,攻击者可利用该漏洞完全控制交换机,进而渗透整个OT网络。
协议漏洞不容忽视。OT/IoT环境中广泛使用的Modbus、 S7、OPC UA等协议在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平安性,存在身份认证缺失、数据明文传输等问题。2023年上半年,针对协议漏洞的攻击占比达25%,攻击者可通过伪造协议指令控制设备。比方说某水处理厂因Modbus协议未启用认证,攻击者发送恶意指令关闭了水泵,导致供水中断。
设备更新问题加剧漏洞风险。OT设备更新周期长,且更新过程复杂,导致大量设备长期存在未修复的漏洞。数据显示, 2023年上半年,因未及时更新固件或软件导致的漏洞事件占OT/IoT平安事件的35%,其中制造业和能源行业占比最高。
攻击来源地分布揭示了OT/IoT攻击的全球性特征。Nozomi Networks Labs数据显示, 2023年上半年,OT/IoT攻击的顶级来源IP地址分布在中国、美国、韩国、台湾和印度。其中, 中国的攻击IP主要针对亚太地区的制造业和能源企业,美国的攻击IP则更多针对欧洲的医疗和金融行业。
僵尸网络仍是OT/IoT攻击的“主力军”。Mirai僵尸网络的新变种在2023年上半年持续活跃, 攻击者通过扫描互联网中的物联网设备,利用默认凭据感染设备,组成僵尸网络,发动DDoS攻击或进行勒索。数据显示,全球已发现超过1000个活跃的Mirai变种,累计感染设备超过2000万台。比方说 2023年6月,某欧洲电信运营商遭受DDoS攻击,峰值流量达1Tbps,攻击源来自一个由超过50万台摄像头组成的Mirai僵尸网络。
黑客行动主义成为有针对性攻击的重要推手。2023年上半年, 黑客组织“Anonymous Sudan”和“Killnet”针对多个国家的能源和政府机构发动攻击,声称**“能源政策”和“数据隐私”。这些攻击通常结合DDoS、数据泄露和勒索软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压力远超经济损失。
内部威胁不容忽视。虽然占比仅为5%,但内部威胁的破坏性往往更大。比方说 2023年4月,某制造企业的OT工程师因不满薪资待遇,故意修改了PLC程序,导致生产线停工48小时直接损失超过2000万美元。
OT/IoT平安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可见性缺失”。OT网络通常采用“黑盒”架构, 设备种类繁多、协议复杂、网络隔离,导致平安团队难以全面掌握资产状态和流量行为。数据显示, 2023年上半年,只有38%的企业能够实现对OT网络的100%资产可见性,62%的企业存在“未知设备”或“未授权设备”问题。
IT与OT网络的互操作风险加剧平安挑战。因为数字化转型,企业要求OT系统与IT系统集成,以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只是这种集成打破了传统的“物理隔离”,将OT网络暴露给IT网络的威胁。比方说某制造企业通过IT网络远程访问OT设备,导致IT网络的勒索软件传播至OT网络,造成生产线停工。
平安资源不足是普遍痛点。OT平安团队通常规模小、技能单一,且预算有限。数据显示, 2023年上半年,72%的OT平安团队表示“缺乏专业人才”,65%表示“预算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攻击。
合规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虽然IEC 62443、 NIST SP 800-82等OT平安标准已发布多年,但多数企业仍处于“合规驱动”的平安建设阶段,缺乏主动防御能力。比方说某能源企业虽然通过了IEC 62443认证,但在实际运营中仍因未及时修复漏洞而遭受攻击。
2023年下半年,OT/IoT平安将呈现三大趋势:AI双刃剑效应凸显、供应链平安成重中之重、勒索软件攻击升级。
AI将在防御与攻击中扮演“双刃剑”角色。一方面 AI可用于提升OT平安检测能力,如更复杂的攻击工具,如自适应恶意代码、深度伪造语音。预计到2023年底,30%的OT平安事件将涉及AI技术。
供应链平安将成为OT平安的核心议题。因为OT设备全球化采购,供应链环节的平安风险日益凸显。预计2023年下半年,将有更多针对OT设备供应商的攻击,攻击者、固件审计、更新验证等。
勒索软件攻击将从“加密数据”转向“破坏物理设备”。攻击者不再满足于加密数据索要赎金,而是直接控制OT设备,造成物理损坏。比方说攻击者通过修改PLC程序,使工业机械过载运行,导致设备损坏;或通过关闭阀门,引发管道泄漏。此类攻击的“不可逆性”使其更具威胁性,企业需加强“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能力建设。
面对日益严峻的OT/IoT平安形势,企业需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防御体系,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1. 提升资产可见性,实现“可知可控”。部署OT专用平安设备,结合ITSM工具,全面梳理OT资产,建立资产台账。一边,通过流量分析,监控设备通信行为,识别异常访问。
2. 加强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杜绝“弱口令”风险。对所有OT设备启用强身份认证, 禁用默认凭据;实施“最小权限”原则,根据角色分配访问权限;隔离敏感设备,限制其与外部网络的通信。
3. 建立漏洞管理机制,实现“及时修复”。定期对OT设备进行漏洞扫描, 优先修复“关键”和“高危”漏洞;建立固件更新流程,测试更新包的兼容性后再部署;与供应商建立“平安响应通道”,及时获取漏洞补丁。
4. 部署检测与响应能力,提升“主动防御”水平。整合OT与IT的平安数据, 关联分析,快速识别威胁;建立平安运营中心,配备专业OT平安分析师,制定应急响应预案。
5. 加强人员培训与意识,筑牢“再说说一道防线”。定期对OT操作人员进行平安培训;建立“平安奖励机制”, 鼓励员工报告平安事件;与第三方平安机构合作,开展渗透测试和红蓝对抗,检验防御能力。
2023年上半年,OT/IoT平安事件的爆发已敲响警钟:关键基础设施的平安已成为国家平安的“生命线”。企业需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运营”,将平安融入OT全生命周期,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行稳致远。未来 因为技术的不断发展,OT/IoT平安将面临更多挑战,但只要坚持以“用户价值”为核心,构建“技术+流程+人员”的综合防御体系,就能有效应对威胁,保障业务的连续与平安。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