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SEO

谷歌SEO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谷歌SEO >

我国网络安全威胁信息格式规范发布,如何有效推进国家网络安全工作?

96SEO 2025-08-28 12:09 2


网络平安威胁信息格式规范:国家网络平安工作的基石与引擎

因为数字化转型的深入, 网络平安威胁呈现出“高频化、复杂化、组织化”特征。勒索软件攻击年均增长300%, APT攻击潜伏期长达6-8个月,数据泄露事件平均造成企业435万美元损失。 2018年10月10日我国正式发布《信息平安技术 网络平安威胁信息格式规范》,由29家单位联合制定,为网络平安威胁信息的标准化描述与共享提供了权威框架。这一标准的实施, 不仅解决了威胁情报“格式不统一、共享效率低、应用碎片化”的行业痛点,更从国家战略层面构建了网络平安协同防御体系的“高速公路”。本文将深入解析标准的核心价值,并探索如何以此为基础,系统性推进国家网络平安工作。

一、 标准出台:应对网络平安威胁的必然选择

当前,网络平安威胁已从单点攻击演变为“攻击链+生态化”模式。2023年全球范围内, 平均每11秒发生一次勒索软件攻击,76%的企业经历过供应链攻击,而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行业面临的APT攻击同比增长45%。面对如此严峻形势, 传统“信息孤岛”式的防御模式已难以为继,威胁情报的共享与协同成为提升整体防御能力的核心路径。

推进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开展,网络安全威胁信息格式规范正式发布

1.1 行业痛点:威胁情报共享的“三重壁垒”

在标准出台前, 我国威胁情报共享存在显著障碍:一是**格式壁垒**,不同厂商、机构采用私有格式,如某EDR厂商使用JSON格式,某SIEM厂商使用XML格式,导致情报需人工转换;二是**语义壁垒**,“恶意IP”在不同场景下可能指代“僵尸网络C2服务器”“钓鱼跳板机”或“扫描器地址”,缺乏统一语义定义;三是**应用壁垒**,战略级情报难以转化为战术级防护规则,技术指标无法被平安设备直接调用。据中国信通院调研, 仅有29%的企业能实现威胁情报与平安设备的自动化联动,其余71%仍依赖人工干预,平均响应时间超过72小时。

1.2 国际经验:标准化是威胁情报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际上, 美国准确率提升40%。欧罗巴联盟的ENISA则通过威胁情报共享平台,实现了成员国间0day漏洞信息的24小时内同步。这些案例表明,标准化是提升威胁情报价值的关键杠杆。

1.3 本土需求:构建自主可控的威胁情报体系

我国网络平安工作具有“自主可控、 关键基础设施优先、政企协同”的特点。GB/T 36643-2018标准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网络平安场景进行了本土化适配:一是**聚焦关键基础设施**,强化能源、金融、政务等领域的威胁信息描述规范;二是**兼容国产化设备**,支持麒麟操作系统、鲲鹏芯片等国产平台的情报格式;三是**强化自主权管理**,明确威胁信息共享的跨境传输合规要求。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数据, 该标准发布后已有15家央企、23家省级网信部门启动适配工作,初步形成了“国家-行业-企业”三级情报共享网络。

二、 标准解析:构建威胁信息的“通用语言”

GB/T 36643-2018的核心价值在于、可应用的“数据资产”。标准从“组件-域-模型”三个层次构建了完整的威胁信息表达体系,实现了从“原始数据”到“情报产品”的标准化转换。

2.1 八大组件:威胁信息的“最小语义单元”

标准将网络平安威胁信息拆解为8个核心组件, 每个组件都有明确的定义和属性要求,确保不同主体对同一威胁的描述保持一致:

  • 可观测数据网络流量、日志、进程行为等可被直接检测的原始数据,如“192.168.1.100:443的HTTPS流量中包含Base64编码的Shellcode”;
  • 攻击指标基于可观测数据提炼的特征,如“恶意IP 10.0.0.1”“恶意文件哈希值d41d8cd98f00b204e9800998ecf8427e”;
  • 平安事件已发生的攻击行为,如“2023年10月XX日某企业OA系统遭SQL注入攻击,导致5万条员工信息泄露”;
  • 攻击活动具有连续性的攻击行为,如“某APT组织通过钓鱼邮件、漏洞利用、横向移动三阶段入侵某金融系统”;
  • 威胁主体攻击发起者,包括个人、组织、国家背景黑客团体,如“APT28组织”;
  • 攻击目标被攻击的信息资产,如“某省电力调度系统的SCADA服务器”;
  • 攻击方法攻击者采用的技术手段,如“利用Log4j2漏洞进行远程代码施行”;
  • 应对措施防御方采取的行动,如“阻断IP 10.0.0.1的访问,更新Log4j2至2.15.0版本”。

2.2 三大域:威胁信息的“逻辑分类框架”

标准将八大组件划分为3个逻辑域, 形成“攻击者-受害者-方法”的完整威胁画像:

域类别 包含组件 核心功能
对象域 威胁主体、攻击目标 定义攻击与被攻击的关系,明确“谁攻击谁”
方法域 攻击方法、应对措施 描述攻击手段与防御策略,明确“怎么攻、怎么防”
事件域 可观测数据、攻击指标、平安事件、攻击活动 记录攻击过程与凭据,明确“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现”

2.3 表达模型:实现“机器可读”的情报转换

标准基于八大组件和三大域,,支持从“结构化文本”到“机器可施行代码”的转换。比方说 一个勒索软件攻击事件可通过以下模型表达:

{
  "对象域": {
    "威胁主体": {"type": "黑客组织", "name": "DarkSide"},
    "攻击目标": {"type": "企业文件服务器", "asset_id": "FS-001"}
  },
  "方法域": {
    "攻击方法": {"technique": "SMB协议漏洞利用", "cve_id": "CVE-2021-34527"},
    "应对措施": {"action": "隔离受感染主机", "tool": "EDR系统"}
  },
  "事件域": {
    "可观测数据": {"log_type": "Windows平安日志", "event_id": "4688"},
    "攻击指标": {"indicator_type": "IP", "value": "45.77.182.173"},
    "平安事件": {"time": "2023-10-01T02:00:00Z", "impact": "文件加密"},
    "攻击活动": {"phase": "横向移动", "duration": "30分钟"}
  }
}

该模型可被SIEM系统直接解析,自动生成防护规则,将威胁情报从“报告”转化为“行动”,实现“检测-响应”的秒级联动。

三、 标准赋能:推进国家网络平安工作的三大路径

GB/T 36643-2018标准的实施,将从国家级、行业级、产业级三个维度,重构我国网络平安防御体系,实现“态势感知-预警响应-协同防御”的全链条能力提升。

3.1 国家级:构建“全域感知”的威胁情报中枢

国家网络平安工作的核心是“掌握主动、防患未然”。标准为国家级态势感知系统提供了统一的威胁信息“上传下达”格式, 解决了跨部门、跨地区情报“格式不兼容、语义不一致”的问题。

具体而言,国家级态势感知平台可通过标准整合以下三类情报:一是**国家级监测预警中心**的宏观威胁数据;二是**行业主管部门**的垂直领域情报;三是**企业上报**的微观事件数据。通过标准化的格式, 这些情报可在“国家-省-市-企业”四级系统中实现无缝流转,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威胁态势。

案例:某国家级网络平安监测平台通过标准整合了31个省市的威胁情报数据, 将全国重大攻击事件的发现时间从平均48小时缩短至2小时2023年成功预警了12起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APT攻击,避免了潜在经济损失超10亿元。

3.2 行业级:实现“精准预警”的快速响应机制

不同行业面临的网络平安威胁具有显著差异:金融行业侧重“数据泄露与业务中断”, 能源行业侧重“工控系统破坏”,政务行业侧重“信息泄露与服务瘫痪”。标准为各行业提供了定制化的威胁信息描述规范,支持“行业特性+标准格式”的情报融合。

在行业级预警层面标准的核心价值是**将战略情报转化为战术规则**。比方说 金融行业可根据标准描述的“攻击指标”“攻击方法”,自动生成“交易风控规则”;能源行业可根据“可观测数据”“攻击目标”,触发“工控系统紧急停机预案”。据国家工业信息平安发展研究中心数据, 采用标准后金融行业的威胁响应时间从平均4小时降至30分钟,能源行业的工控攻击误报率降低60%。

还有啊,标准还支持行业级威胁情报平台的自动化建设。比方说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基于标准构建了行业威胁情报共享平台,实现了120家金融机构的情报实时同步,2023年累计共享恶意IP 50万个、钓鱼网站2万条,帮助行业整体抵御了85%的针对金融APP的钓鱼攻击。

3.3 产业级:打造“协同联动”的平安生态体系

网络平安产业是典型的“生态型产业”,需要“产品-服务-数据”的深度协同。标准为不同厂商的平安产品提供了“交互接口”, 解决了“设备孤岛、数据割裂”的问题,推动产业从“单点防御”向“体系化防御”升级。

在产业层面 标准的应用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产品协同**,如EDR、WAF、SIEM等设备可”的全流程自动化;三是**生态共建**,开源社区可基于标准开发威胁情报分析工具,如基于STIX的Python库已支持GB/T 36643-2018格式,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情报使用门槛。

数据表明, 标准实施后国内主流平安厂商的产品互操作性提升了70%,产业威胁情报共享量增长了3倍,2023年网络平安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协同防御类产品占比提升至35%。

四、 落地实施:推进标准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GB/T 36643-2018标准具有重要价值,但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认知不足、技术适配、生态协同”等挑战。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生态共建”的组合策略,推动标准从“纸面规范”转化为“实战能力”。

4.1 主要挑战:标准落地的“三重障碍”

一是**认知障碍**, 部分企业对威胁情报的价值认识不足,认为“买了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就足够了”,据统计,我国仅有38%的企业建立了常态化威胁情报共享机制;二是**技术障碍**,存量平安设备多为私有格式,需进行接口改过单台设备平均改过成本约5万元,中小企业难以承担;三是**生态障碍**,平安厂商间存在“数据竞争”心态,担心共享情报导致客户流失,仅15%的厂商实现了完全开放的数据共享。

4.2 实施路径:构建“三位一体”的推进体系

针对上述挑战, 需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技术支撑”的推进体系:

  • 政策层面将标准纳入《网络平安法》《数据平安法》的配套实施细则,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威胁情报共享责任;设立“标准应用专项基金”,对中小企业适配成本给予50%补贴;
  • 市场层面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威胁情报共享联盟”,建立“数据贡献-权益分配”机制;推动“保险+平安”模式,要求企业参与情报共享方可获得网络平安保险优惠;
  • 技术层面开发“标准适配中间件”,支持私有格式与标准格式的自动转换,降低企业改过成本;建设国家级威胁情报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免费的基准情报服务;

4.3 典型案例:标准落地的“先行者”实践

案例一:某大型能源企业通过标准整合了工控平安、网络边界、终端平安等8类系统的威胁数据,构建了“全域态势感知平台”,2023年成功拦截了23起针对SCADA系统的定向攻击,避免了生产中断事故;

案例二:某省级网信部门基于标准建立了“行业威胁情报共享平台”,整合了政务、医疗、教育等10个领域的威胁数据,实现了“一地预警、全域响应”,2023年某地教育系统爆发勒索软件攻击,通过平台快速共享防护规则,将受影响学校从50所降至3所;

案例三:某平安厂商推出“标准版威胁情报服务”,将标准格式情报与AI分析引擎结合,为客户提供“威胁预测-自动处置-效果评估”的全流程服务,客户数量在1年内增长了200%,验证了标准的市场价值。

五、 未来展望:迈向“智能化、主动化”的网络平安新阶段

因为GB/T 36643-2018标准的深入实施,我国网络平安工作将逐步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智能防御”升级。未来标准将与新技术、新场景深度融合,推动网络平安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5.1 技术融合:AI与区块链赋能威胁情报升级

未来 标准将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结合,实现威胁情报的“智能化生成”与“可信化共享”:一是**AI赋能**,通过机器学习分析海量威胁数据,自动提炼攻击模式,预测未来威胁趋势,比方说某企业准确率提升至85%;二是**区块链赋能**,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构建威胁情报的“可信共享链”,确保情报来源的真实性,比方说某金融机构基于区块链和标准格式,实现了跨机构的威胁情报可信交换,避免了虚假情报导致的误判。

5.2 场景延伸:覆盖新兴领域的威胁防护

因为物联网、 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兴场景的快速发展,标准的应用场景将持续 :在物联网领域,可定义“设备固件漏洞”“恶意通信协议”等专属组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可细化“工控指令异常”“工艺参数篡改”等攻击指标;在车联网领域,可描述“车载系统远程攻击”“传感器数据欺骗”等威胁场景。通过标准的持续迭代,实现“新兴场景+威胁情报”的全面覆盖。

5.3 国际协同: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我国网络平安威胁信息格式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已参考了国际先进经验, 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国际标准的协同与互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威胁情报共享合作,通过标准输出提升我国在全球网络平安治理中的话语权。比方说 我国已与东南亚盟国家签署《网络平安威胁情报共享合作备忘录》,基于GB/T 36643-2018标准建立了区域性的威胁情报共享机制。

以标准为基, 共筑网络平安强国

GB/T 36643-2018《网络平安威胁信息格式规范》的发布与实施,是我国网络平安从“分散防御”向“协同防御”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威胁情报的“共享-应用”提供了“通用语言”,更从国家战略层面构建了网络平安协同防御体系的“基础设施”。当前, 我国网络平安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唯有以标准为引领,以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为保障,才能实现“网络平安为人民,网络平安靠人民”的目标。

面向未来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需携手共进,推动标准的深度应用:政府需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企业需主动适配标准并参与生态共建,科研机构需持续迭代标准内容并探索新技术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将标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网络平安能力,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保驾护航。


标签: 网络安全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