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技术

SEO技术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SEO技术 >

常见的DNS攻击类型有哪些?你了解其中的吗?

96SEO 2025-08-29 02:49 4


前言:DNS——互联网的“隐形枢纽”,为何成为攻击者的“香饽饽”?

DNS宛如一座无形却至关重要的桥梁,承担着将人类易于理解的域名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IP地址的重任。没有DNS,我们将不得不记忆一长串枯燥的数字来访问网站,互联网的便捷性将荡然无存。只是正是这座“桥梁”的核心地位,使其成为攻击者眼中的“香饽饽”。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针对DNS的攻击事件频发,从大型企业到个人用户,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据Verisign 2023年DNS威胁报告显示, 全球DNS查询量同比增长23%,而DNS攻击事件同比上升35%,攻击手段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了解常见的DNS攻击类型,掌握其原理与防范策略,已成为企业和个人筑牢网络平安防线的必修课。

一、 DDoS攻击:洪流之下DNS服务器的“生死考验”

1. 攻击原理:用“请求垃圾”淹没服务器

DDoS攻击是最常见、最直接的DNS攻击类型之一。攻击者通过控制全球成千上万的“傀儡机”, 组成“僵尸网络”,向目标DNS服务器发送海量的DNS查询请求。这些请求可能是针对同一域名的重复查询,也可能是针对不存在的子域名的畸形查询。由于DNS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和带宽资源有限, 当海量请求涌入时服务器资源被迅速耗尽,就像一条高速公路被堵得水泄不通,合法用户的正常查询请求无法得到响应,到头来导致DNS服务瘫痪,依赖该DNS服务器的所有网站和业务中断。

常见的DNS攻击类型有哪些?

值得一提的是DNS协议本身的设计缺陷也为DDoS攻击提供了“便利”。比方说 DNS递归查询会向所有请求的响应者“信任”,攻击者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伪造大量源IP的请求,让DNS服务器成为“攻击帮手”,不仅消耗自身资源,还可能波及无辜用户。

2. 危害:从业务中断到品牌声誉的双重打击

DDoS攻击对DNS服务器的危害是“毁灭性”的。先说说 直接导致业务中断:以2023年某全球知名电商平台遭遇的DDoS攻击为例,攻击峰值流量达800Gbps,其核心DNS服务器瘫痪长达6小时期间用户无法访问网站,预估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美元,一边因用户体验下降导致的客户流失和品牌声誉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接下来 攻击会“溢出”影响关联网络:DNS服务器作为网络入口,一旦瘫痪,不仅影响网站访问,还可能导致邮件系统、企业内部应用等依赖DNS的服务全部中断,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DNS DDoS攻击的打击更为致命。由于缺乏足够的带宽和防护能力,一次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的攻击就可能导致企业长时间停摆,甚至直接倒闭。据F5 Labs统计,约60%的中小企业在遭受DDoS攻击后会在6个月内倒闭。

3. 案例与防范:用“盾牌”抵御洪流

典型案例:2016年10月, 美国DNS服务提供商Dyn遭遇大规模DDoS攻击,攻击者利用Mirai僵尸网络,通过发送大量DNS放大攻击请求,导致Dyn服务器瘫痪,造成Twitter、Netflix、Amazon等众多知名网站在美国东海岸地区大面积无法访问,事件持续近6小时引发全球对DNS平安的高度关注。

防范策略:

  • 部署专业DDoS防护设备通过流量清洗中心识别并过滤恶意流量,只将合法流量转发到目标服务器。比方说使用Anycast DNS技术,将DNS流量分散到全球多个节点,分散攻击压力。
  • 启用DNS速率限制在DNS服务器上设置每秒或每分钟的查询请求上限, 超出限制的请求直接丢弃,防止被海量请求淹没。
  • 配置递归查询白名单仅允许来自可信网络的递归查询请求, 拒绝来自外部网络的递归查询,减少攻击面。
  • 定期进行压力测试模拟DDoS攻击场景, 测试DNS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及时发现并修复性能瓶颈。

二、 DNS劫持:当你的域名“被拐卖”

1. 攻击原理:篡改“路牌”,让你“走错路”

DNS劫持是一种“精准”的攻击方式,攻击者通过篡改DNS服务器的解析记录,或修改用户本地网络设备的DNS配置,将用户对正常域名的访问请求重定向到恶意网站。其实现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入侵DNS服务器, 直接修改域名的A记录或NS记录,将域名指向攻击者控制的IP地址;二是通过中间人攻击,在用户与DNS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链路上篡改DNS响应数据;三是攻击用户本地路由器或电脑,修改DNS服务器设置为恶意DNS。

DNS劫持的“隐蔽性”极强, 用户在访问被劫持的网站时浏览器地址栏显示的仍是正确的域名,却浑然不觉自己已“身陷险境”。比方说 用户输入www.onlinebank.com,实际访问的却是攻击者伪造的钓鱼网站,账号密码被窃取。

2. 危害:从信息泄露到财产损失的“连环套”

DNS劫持的危害具有“连锁反应”。先说说 直接导致用户信息泄露:攻击者通过钓鱼网站窃取用户的账号密码、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等敏感数据,进而盗取资金、实施诈骗。据中国互联网协会2023年报告显示, 因DNS劫持导致的钓鱼事件占网络诈骗案件的32%,平均单个受害者损失达1.5万元。

接下来对企业而言,DNS劫持会严重损害品牌声誉和用户信任。比方说 2022年某知名社交平台遭遇DNS劫持,大量用户被重定向到包含恶意软件的网站,平台不仅面临用户流失,还被监管机构处以高额罚款,品牌形象一落千丈。还有啊,攻击者还可能通过劫持域名植入恶意代码,感染访问用户设备,形成“二次传播”,扩大攻击范围。

3. 案例与防范:用“加密”和“验证”守护域名

典型案例:2021年, 某国内商业银行的DNS服务器遭到黑客攻击,攻击者通过入侵域名注册商,修改了域名的NS记录,将域名指向恶意服务器。由于银行未及时监测到DNS记录变更, 大量用户在访问网银时被引导至钓鱼网站,导致数百名用户账户资金被盗,事件暴露出企业在域名管理和DNS平安上的严重漏洞。

  • 启用DNSSECDNS响应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记录被篡改。截至2023年,全球顶级域的DNSSEC启用率已达85%,但企业域名的启用率仍不足30%,亟待提升。
  • 使用可信DNS服务选择具备高平安性的公共DNS或自建私有DNS,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免费DNS服务。
  • 定期监控DNS记录变更部署DNS监控系统, 实时监测域名的A记录、NS记录、MX记录等关键信息的变更,一旦发现异常马上报警并回滚。
  • 强化本地网络设备平安修改路由器默认密码, 定期固件更新,关闭不必要的远程管理功能,防止攻击者入侵本地网络篡改DNS配置。

三、 DNS缓存投毒:污染“记忆”,让全网跟着“跑偏”

1. 攻击原理:在“缓存”里埋下“错误种子”

DNS缓存投毒是利用DNS缓存机制的一种高级攻击。DNS服务器为提高查询效率,会将已解析的域名后来啊缓存一段时间。攻击者正是利用这一特性, 通过向DNS服务器发送特制的DNS查询请求,诱使服务器将错误的解析后来啊缓存起来。当其他用户 查询同一域名时 DNS服务器会直接返回缓存中的错误后来啊,而不需要重新向权威服务器请求,从而在短时间内误导大量用户。

攻击者常采用“欺骗应答”技术实现缓存投毒:向DNS服务器发送一个针对不存在的域名的查询请求, 并在DNS服务器返回查询后来啊前,向服务器发送一个伪造的、包含错误解析后来啊的应答包。由于DNS协议早期设计未对源IP进行严格验证,部分服务器可能接受伪造的应答,并将其缓存。

2. 危害:从“局部误导”到“全网扩散”的连锁反应

DNS缓存投毒的危害具有“放大效应”。一旦本地DNS服务器的缓存被投毒,其覆盖范围内的所有用户都会受到影响。比方说 2010年,伊朗互联网遭遇大规模DNS缓存投毒攻击,导致大量用户无法访问Google、Facebook等国外网站,部分政府网站被重定向到反动页面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对企业而言, 若其权威DNS服务器被投毒,可能导致全球用户访问错误网站,业务中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

还有啊,DNS缓存投毒还常被用于实施“中间人攻击”。攻击者通过投毒将用户重定向到恶意网站后可窃取用户通信数据、植入恶意软件,甚至篡改网页内容进行欺诈。比方说攻击者可将用户访问的银行网站重定向到伪造的登录页面骗取用户账号密码。

3. 案例与防范:用“随机化”和“加密”打破欺骗

典型案例:2018年, 欧洲某大型电信运营商的DNS服务器遭遇缓存投毒攻击,攻击者通过伪造应答,将“www.paypal.com”的解析后来啊指向恶意IP。由于该运营商DNS服务器覆盖数百万用户, 导致大量用户被引导至钓鱼网站,事件造成约500万欧元的经济损失,运营商接着被用户集体起诉。

  • 启用DNS端口随机化在DNS服务器上使用随机源端口发送查询请求,增加攻击者伪造应答的难度。这是防止缓存投毒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操作系统和DNS软件已普遍支持此功能。
  • 使用DNS over HTTPS 或 DNS over TLS 通过加密DNS查询和响应数据,防止攻击者在通信链路上篡改或伪造数据。DoH和DoT能将DNS查询封装在HTTPS/TLS隧道中, 即使攻击者发起中间人攻击,也无法获取或修改DNS内容。
  • 缩短缓存TTL时间适当缩短DNS记录的缓存时间, 即使缓存被投毒,影响范围也能在短时间内缩小。
  • 定期刷新DNS缓存对于关键业务系统, 可定期手动刷新DNS缓存或设置缓存自动过期机制,减少错误缓存长期存在。

四、 DNS放大攻击:借“刀”杀人,流量比攻击量高50倍

1. 攻击原理:用“反射”和“放大”实现“四两拨千斤”

DNS放大攻击是一种“高效”的DDoS攻击,其核心原理是利用DNS服务器的“反射”特性和“响应放大”效应。攻击者构造特殊的DNS查询请求, 并将请求的源IP地址伪造为目标受害者的IP地址,然后将请求发送到开放递归查询的DNS服务器。DNS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向被伪造的源IP地址发送包含大量数据的响应。由于DNS响应数据远大于查询请求,受害者会在短时间内收到海量流量,导致网络带宽被耗尽,服务器瘫痪。

攻击者之所以选择DNS服务器作为“放大器”, 是主要原因是全球仍有大量DNS服务器配置错误,开启了“递归查询”和“允许任意查询”功能,使其成为“反射放大”攻击的理想工具。比方说 攻击者向开放递归的DNS服务器发送一个伪造源IP的“CHAOS TXT”查询,DNS服务器会返回包含大量TXT记录的响应,流量瞬间放大。

2. 危害:小流量攻击引发“大灾难”

DNS放大攻击的“恐怖之处”在于用极小的攻击流量就能引发巨大的攻击效果。这种“低成本、高危害”的特性使其成为攻击者的“首选”。对受害者而言,即使自身服务器防护能力再强,也难以抵挡这种“流量洪灾”。比方说 2022年某游戏公司遭遇DNS放大攻击,攻击者仅用10台傀儡机发送伪造查询,就导致受害者服务器峰值流量达480Gbps,网络彻底瘫痪,游戏服务中断48小时直接损失超过3000万美元。

还有啊,DNS放大攻击还会“误伤”无辜用户。由于攻击流量被伪造到受害者的IP, 受害者可能被误认为是“攻击源”,导致其IP地址被列入黑名单,影响正常网络通信。一边,大量DNS服务器的响应数据会占用全球互联网骨干网带宽,对整个网络基础设施造成冲击。

3. 案例与防范:用“限制”和“治理”切断“放大器”

典型案例:2016年Dyn DDoS攻击事件中,攻击者就大量使用了DNS放大攻击作为辅助手段。通过向全球开放的DNS服务器发送大量伪造查询, 攻击者成功制造了超过1Tbps的攻击流量,与DDoS攻击形成“组合拳”,到头来导致Dyn服务器瘫痪,引发全球互联网“大堵塞”。

  • 关闭DNS服务器的递归查询功能对于权威DNS服务器, 应严格关闭递归查询功能,仅响应针对自身管理域名的查询,防止被用作“反射放大”工具。
  • 限制DNS响应大小在DNS服务器上设置单个响应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减少放大倍数。比方说BIND等DNS软件可通过“max-response-policy”参数实现。
  • 部署速率限制和IP白名单对来自同一IP的DNS查询请求进行速率限制, 超出限制的请求直接丢弃;一边,只允许来自可信IP的递归查询请求,拒绝来自可疑IP的请求。
  • 参与全球DNS平安治理企业和组织应加入开放递归查询服务器治理联盟, 定期扫描并修复自身DNS服务器的平安配置,减少成为“反射放大器”的风险。

五、 DNS隧道攻击:藏在“查询”里的数据走私通道

1. 攻击原理:将恶意数据“封装”在DNS查询中

DNS隧道攻击是一种“隐蔽性”极强的数据渗透攻击,攻击者利用DNS查询和响应协议中允许携带文本数据的特性,将恶意数据封装在DNS查询的子域名或记录中,实现“数据走私”。比方说 攻击者可将窃取的文件分割成小片段,每个片段编码为子域名,通过向DNS服务器发送这些子域名的查询请求,将数据从内网“带”到外网;反之,也可通过DNS响应将恶意指令从外网传入内网,控制内网设备。

DNS隧道攻击之所以难以检测, 是主要原因是DNS查询本身是网络通信的“正常流量”,传统防火墙和IDS/IPS系统难以区分正常的DNS查询和携带恶意数据的DNS查询。攻击者通常选择使用不常见的DNS记录类型或高频查询的域名,进一步隐藏恶意行为。

2. 危害:从内网渗透到远程控制的“终极威胁”

DNS隧道攻击的危害是“深远”的。先说说攻击者可通过DNS隧道绕过防火墙和访问控制策略,将恶意数据传入内网或从内网窃取敏感数据。比方说 2023年某跨国制造企业遭遇DNS隧道攻击,攻击者通过向外部DNS服务器发送大量包含设计图纸数据的DNS查询,成功窃取了核心产品技术,给企业造成数亿元损失。

接下来DNS隧道可作为“持久化控制通道”。一旦攻击者在内网设备上植入恶意程序, 即可通过DNS隧道接收远程指令,控制设备发起横向移动、部署勒索软件或发起DDoS攻击。由于DNS流量通常不被监控,攻击者可以长期潜伏在内网,难以被发现。据Proofpoint 2023年报告显示, DNS隧道攻击的平均潜伏时间长达47天远超其他攻击类型。

3. 案例与防范:用“深度检测”和“行为分析”揪出“异常”

典型案例:2020年, 某政府机构的服务器遭遇DNS隧道攻击,攻击者通过向外部DNS服务器发送包含内网用户凭证的DNS TXT记录查询,成功窃取了敏感信息。事后调查发现,该机构未对DNS流量进行监控,攻击者持续活动了3个月才被发现。

  • 部署DNS深度包检测设备通过分析DNS查询的模式识别异常行为。比方说正常域名查询的子域名通常较短,而DNS隧道的子域名可能包含大量编码字符或过长。
  • 限制DNS查询频率和类型对单个IP的DNS查询频率设置上限, 拒绝异常高频查询;一边,限制不常用DNS记录类型的使用,减少隧道攻击的可能性。
  • 建立DNS流量基线通过分析正常业务场景下的DNS流量特征, 建立流量基线,当实际流量偏离基线时触发报警。
  • 使用专用DNS平安网关部署具备AI分析能力的DNS平安网关,实时检测并阻断DNS隧道流量。比方说 Cloudflare Gateway、Cisco Umbrella等产品均具备DNS隧道检测功能。

六、 Pharming攻击:无需点击,也能让你“误入歧途”

1. 攻击原理:篡改“地址簿”,让你“认错门”

Pharming攻击是一种“被动”的攻击方式,攻击者无需用户点击任何链接或下载附件,就能将用户重定向到恶意网站。其原理与DNS劫持类似, 但更侧重于“系统性”误导:攻击者通过篡改本地hosts文件、DNS缓存或DNS服务器解析记录,将用户输入的正确域名解析到恶意IP。与DNS劫持不同, Pharming攻击往往针对大量用户,且用户难以察觉异常——浏览器地址栏显示的仍是正确域名,网页内容也与正常网站高度相似,但实际服务器已被攻击者控制。

攻击者实施Pharming攻击的主要手段有两种:一是攻击本地hosts文件, 通过恶意软件修改用户电脑的hosts文件,将域名直接指向恶意IP;二是攻击DNS服务器或缓存,通过DNS缓存投毒或DNS劫持,让所有通过该DNS服务器的用户访问恶意网站。比方说攻击者可针对某社交平台的域名,通过篡改本地DNS缓存,让用户访问时自动跳转到伪造的登录页面。

2. 危害:从“批量钓鱼”到“信任崩塌”的致命打击

Pharming攻击的危害在于其“批量性”和“欺骗性”。由于用户无需任何操作即可被重定向,攻击者可在短时间内影响大量用户,实现“批量钓鱼”。比方说 2021年某全球知名社交平台遭遇Pharming攻击,攻击者通过篡改某地区运营商的DNS缓存,导致该地区数百万用户被重定向到钓鱼网站,超过10万用户的账号密码被盗,事件引发用户对平台平安性的大规模质疑。

企业而言, Pharming攻击不仅直接导致用户数据泄露和资金损失,还会严重破坏用户对品牌的信任。一旦用户发现自己“不点击链接也会被骗”,可能对企业的平安防护能力失去信心,转向竞争对手。还有啊, 攻击者还可能通过Pharming攻击植入勒索软件、挖矿程序等恶意代码,对用户设备造成进一步破坏。

3. 案例与防范:用“多重验证”和“平安意识”构建“双保险

典型案例:2019年, 某国内电商平台遭遇Pharming攻击,攻击者通过入侵某地DNS服务器,将平台域名解析到恶意网站。由于平台未启用HTTPS强制跳转, 用户访问时浏览器显示“不平安”提示,但仍有部分用户未留意提示输入了账号密码,导致近万用户账户被盗,商品被恶意下单,平台损失惨重。

  • 启用HTTPS和HSTS通过HTTPS加密用户与网站之间的通信, 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一边启用HSTS,强制浏览器始终通过HTTPS访问网站,避免用户被重定向到HTTP恶意网站。
  • 部署多因素认证在用户登录环节增加短信验证码、 令牌、指纹等多重验证,即使账号密码被盗,攻击者也无法登录用户账户,降低Pharming攻击的危害。
  • 加强用户平安意识培训教育用户注意浏览器地址栏的HTTPS标识和“不平安”提示, 不随意下载未知来源的软件,定期检查hosts文件是否被篡改。
  • 定期进行DNS平安审计对DNS服务器配置、 缓存记录、域名解析状态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修复被篡改的记录,确保域名解析的准确性。

筑牢DNS防线, 从“了解”到“行动”

DNS攻击类型多样,危害巨大,从DDoS攻击的“流量洪灾”到DNS隧道的“数据走私”,从DNS劫持的“精准误导”到Pharming攻击的“批量欺骗”,每一种攻击都可能给企业和个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面对日益严峻的DNS平安形势, 我们不能停留在“了解”层面必须采取“行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DNS平安防护体系。

技术上, 应部署专业的DNS平安设备,启用DNSSEC、DoH/DoT等平安协议,定期更新DNS服务器软件和固件,修复已知漏洞;管理上,应建立完善的DNS平安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平安培训和应急演练,监控DNS流量异常,及时发现并处置攻击事件。一边, 企业和个人还应提高平安意识,不使用来源不明的DNS服务,定期检查网络设备配置,启用多因素认证,从源头上降低被攻击的风险。

DNS平安是互联网平安的“第一道防线”, 只有筑牢这道防线,才能保障数字业务的持续稳定运行,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平安、可靠、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做起,共同守护DNS平安,守护数字世界的未来。


标签: 类型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