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SEO 2025-10-17 01:26 4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打开一个网站,眼睛不知道该往哪看,信息像一团乱麻?标题、按钮、图片挤在一起,想找的关键信息找半天再说说直接关掉页面了那个?其实这背后的问题,往往就是网站设计里最容易被忽略却又最关键的——视觉层次感。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怎么通过设计让网站的视觉层次感“立”起来让用户一眼就能get到重点,逛得舒心,转化率自然也能蹭蹭涨。

先别急着学技巧,搞清楚“视觉层次感”到底是啥,为啥它比单纯的“页面好看”重要。
简单说 视觉层次感就是通过设计手段,让页面里的信息有“主次之分”——用户第一眼看哪里第二眼看哪里哪些内容需要重点停留,哪些内容只是辅助说明,这些都要通过视觉差异来引导。
想象一下你去超市货架:促销商品总是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包装更鲜艳;日常用品可能摆在中间层;而生产日期这类信息,通常印在不那么起眼的角落。这就是视觉层次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它帮你快速做出选择,节省时间和精力。
网站设计也一样。用户浏览网页时 平均注意力只有几秒钟,如果页面没有清晰的层次用户就像在黑屋子里找东西,不知道该往哪使劲,再说说只能放弃。而视觉层次感好的网站,用户能顺着你的“引导”快速找到核心信息,体验自然就上来了。
举个例子:电商网站的“马上购买”按钮, 如果和旁边的“加入购物车”按钮一个颜色、一个大小,用户可能根本注意不到;但如果用更亮的颜色、更大的字号,甚至加个阴影,用户一眼就能看到,点击率自然更高。
想让视觉层次感“立”起来 不用死记硬背复杂理论,掌握这4个基本原则,你的设计就能立刻“通透”不少。
对比是视觉层次感的“灵魂”。没有对比,所有内容都平铺直叙,用户根本分不清主次。常用的对比手法有4种:
简单说就是“大的更重要”。标题肯定要比正文大,核心按钮要比普通按钮大,关键数据要比辅助数据大。比如苹果官网的产品页面 主标题“iPhone 15 Pro”用的是超大字号,副标题“钛金属设计”稍小,正文介绍更小,用户一眼就能抓住核心卖点。
但要注意,大小对比别太夸张。比如标题用48px,正文用12px,差距过大反而显得不协调。一般建议标题是正文的1.5-2倍,按钮高度比普通元素高20%-30%,这样既有对比又不突兀。
颜色是最直接的视觉信号。核心内容用高饱和色、品牌主色,辅助内容用低饱和色、灰色系。比如银行的官网, “登录”按钮通常用蓝色,“忘记密码”这种次要链接用灰色,用户一眼就能分清哪些是“可操作的重要按钮”。
但颜色对比别乱用。一个页面颜色别超过3种,否则会显得杂乱。比如你想突出“优惠”信息,用红色强调没问题,但如果标题、按钮、背景都用不同颜色,用户反而会眼花缭乱。
字重就是字体的粗细。标题用粗体,副标题用中等粗细,正文用细体,这样即使大小差不多,用户也能通过粗细分清层级。比如知乎的文章页, 问题标题用“粗体+大字号”,问题描述用“常规字重”,回答内容用“稍小字重”,层次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按钮和文字的形状也能体现层次。比如“提交”按钮用圆角矩形, “取消”用纯文本链接;“核心功能”用带图标的卡片,“次要信息”用纯文字列表。这种形状差异能让用户直观感受到“哪些能点,哪些是说明”。
用户浏览页面时 喜欢“找规律”——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不相关的分开,这样能减少信息处理的负担。这就是“分组”原则,也叫“格式塔原理”里的“邻近性原则”。
怎么做?很简单:把逻辑相关的内容用“视觉容器”装起来。比如电商网站的“商品推荐”, 通常会用卡片式布局——每个商品有图片、标题、价格、按钮,这些元素“挤”在一个卡片里和其他商品卡片分开,用户就知道“这一组是推荐商品,那一组是热销榜单”。
再比如表单设计, “姓名”输入框和“姓名”标签放在一起,“手机号”输入框和“手机号”标签放在一起,而不是把所有标签堆在左边,所有输入框堆在右边。这样用户填写时能快速对应“哪个标签对应哪个框”,体验感会好很多。
分组的“容器”可以是:边框、 背景色、卡片、留白……比如你想突出“用户评价”模块,可以给这个模块加个浅灰色背景,和其他内容区分开,用户就知道“哦,这里是大家的反馈,可以看看”。
对齐是视觉层次的“骨架”。如果页面里的元素东倒西歪,用户会觉得这个网站“不专业”,信息也很难被顺畅接收。常见的对齐方式有3种:
最自然、最符合阅读习惯的对齐方式。中文网站通常用左对齐, 主要原因是我们的阅读顺序是从左到右,左对齐能让用户的视线“平滑移动”,不会主要原因是元素参差不齐而频繁停顿。
比如文章页的正文, 左对齐能让用户一行行读下去,不费劲;电商网站的商品列表,左对齐能让用户快速扫过商品标题和价格,找到想买的。
适合“突出重点”的场景,比如海报、Banner、登录页的标题。居中对齐能让视觉焦点更集中,不会有“左飘右飘”的干扰。
但注意:大段内容别用居中对齐!比如正文如果居中,每行的字数会不固定,用户读起来会“找不着北”,眼睛特别累。居中对齐只适合短文本,比如“欢迎登录”“限时优惠”这类。
用得少,但也有场景。比如时间轴,右对齐能让时间点和内容对应更整齐;诗歌或标题,分散对齐能显得更“文艺”。但一定要谨慎,用不好会显得杂乱。
很多设计师觉得“页面太空浪费”, 拼命塞内容,后来啊用户看得喘不过气。其实“留白”不是“空白”,而是“给视觉留呼吸的空间”,它能间接强化视觉层次。
比如标题和正文之间留点空隙, 用户就知道“这是标题,这是正文,不是一整段话”;按钮和按钮之间留点距离,用户就不会误触;图片周围留点白边,图片会更突出,不会和背景“糊在一起”。
苹果官网就是留白的“大师”。他们的产品页面图片特别大,周围留的超多空白,用户视线会不自觉地聚焦到产品本身,不会被其他信息干扰。留白不是“没内容”,而是“让重要内容更突出”。
知道了原则,咱们再来聊聊具体怎么操作。不管你是用Figma、Sketch还是PS,按照这4步走,你的设计层次感绝对能“起飞”。
动手设计前,先拿张纸,把页面的信息按“重要性”排个序。比如企业官网首页, 优先级可能是:
排好序后设计时就把“最重要的”用对比、分组等原则突出,次要的“往后放”。别想着“把所有信息都塞进去”,用户记不住你也设计不好。
框架就是页面的“结构图”,不用画得很细,用矩形块标出哪里放标题、哪里放导航、哪里放核心内容、哪里放按钮就行。
比如电商首页的框架可能是: - 顶部:Logo+导航栏 - 中间大Banner:核心产品图+促销文案 - 下面分3列:热销商品、 新品上市、优惠活动 - 底部:公司信息、友情链接
框架搭好了后面填内容就不会乱——知道“哪里该放什么哪里该突出什么”。
框架有了开始加细节。先从“大对比”入手:标题用多大字号?按钮什么颜色?然后逐步调整“小细节”:正文的行高多少合适?卡片间距留多少?
建议按“从主到次”的顺序调整: 1. 标题先定主标题的大小、 颜色、字重,再定副标题、小标题; 2. 正文定正文的字号、行高、字重; 3. 按钮/可点击元素定核心按钮的颜色、大小、圆角,再定次要按钮; 4. 间距调整元素之间的间距,让页面“透气”。
这里有个小技巧:用“参考线”对齐。Figma、PS里都有参考线功能,把对齐的元素拉到同一条参考线上,页面会显得更整齐、更专业。
设计完别急着上线, 找几个目标用户,让他们“假装用户”浏览页面然后问:
如果用户回答“第一眼看到的是角落的小字”“不知道这个页面是干嘛的”“找了半天没找到价格”, 那说明你的视觉层次感没做好——重点没突出,用户视线没被引导。根据反馈调整,比如把“价格”放大,把角落的小字移到显眼位置,再测试几次直到用户能“秒懂”页面重点。
说了这么多“怎么做”,再提醒几个“别怎么做”——这些误区90%的设计师都犯过赶紧避开。
对比是为了突出重点,不是“越花哨越好”。比如标题用红色加粗,按钮用绿色加粗,正文用蓝色加粗,整个页面像“调色盘”,用户根本不知道该看哪个。
记住:对比有“主次”。一个页面里最多1-2个“强对比”,其他用“弱对比”。就像拍照时背景虚化,主体清晰,而不是整个画面都“锐利”。
前面说过 留白不是“空白”,而是“让重要内容更突出”。但很多设计师觉得“留白太多浪费”,拼命塞内容,后来啊页面密密麻麻,用户看得头晕。
比如有个教育机构的网站, 把“课程介绍”“师资力量”“学员评价”“优惠活动”全堆在首页,没有留白,没有分组,用户根本不知道从哪看。其实把“课程介绍”单独放一个模块,加个浅灰背景,留点边距,用户就能“一眼找到重点”。
现在60%以上的用户用手机浏览网站, 如果只盯着电脑端设计,移动端很可能“一团糟”。比如电脑端用大卡片, 移动端还是大卡片,后来啊内容显示不全,用户需要左右滑动;电脑端用左对齐,移动端主要原因是字数多,左对齐变成“一长条”,读起来费劲。
移动端适配时视觉层次感要“更简洁”: - 标字号小一点; - 按钮间距大一点; - 分组更明确。
光说理论太抽象, 咱们来看一个真实案例:一个本地餐饮店的网站,原本设计得“惨不忍睹”,我们怎么通过视觉层次感改过让用户体验提升的。
说了这么多技巧,其实视觉层次感的核心,从来不是“怎么设计好看”,而是“怎么让用户看得懂、找得到、愿意用”。
用户不是来“欣赏你的设计”的,是来“解决问题”的——可能是买商品、找信息、联系你。你的设计,要像“导航员”一样,用清晰的视觉层次告诉用户“往哪走”“重点是什么”。
下次做设计时先别急着打开软件,问问自己: - 用户来这个页面最想看到什么? - 哪些信息能帮助他做决策? - 哪些元素会干扰他?
想清楚这些问题,再对比、分组、对齐、留白,你的视觉层次感,自然就“立”起来了。
记住:好的设计,不是“让用户记住你的设计”,而是“让用户记住他想找的信息”。视觉层次感,就是帮用户“记住信息”的“隐形助手”。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