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运营是做什么?
先介绍一下题主入职后可能会接触到的工作:
答主就职的部门有三个职能:用户运营、数据分析、数据产品。
以我所在的新零售+电商行业为例。
用户运营
核心就是围绕进行运营,进而提升复购率等指标:
- 即客户,了解整体画像,根据场景进行用户分层营销
- 即产品及与之搭配的促销策略
- 广义来说,即为渠道、节日活动,与客户触达的“天时地利”
大白话说,就是解决的问题
根据的不同组合,可产生不同的业务场景
- 天猫确定了情人节活动,产品部门要求主推情人节套装产品,平台运营明确了折扣政策,此时,用户运营部就出场 → 圈选出可能会在情人节复购的人群A,圈选可能偏好主推产品的人群B,对人群A与人群B做交叉即为此活动目标人群,根据促销政策制定优惠券,并触达人群。
- 用户运营部门使用RFM模型对人群精细化运营,明确需提升重要价值用户比例,即明确了目标人群 → 此时用户运营的童鞋就需要去找产品要合适的产品,找运营拿折扣,甚至找推广配合做投放。
- 等等
数据分析
在各种组合而成的复杂业务场景中,仅凭“直觉”,甚至“拍脑袋”,已经无法达成业务目标。绝大部分行业进入存量运营的今天,数据化决策已经是红海战场上的武器。
所以,从前面的工作中,存在着许多数据分析的需求。它们的目的是通过数据分析找到业务增长的钥匙:
- 此场景已明确需主推的产品、节点及促销政策,需进行数据分析的地方:
- 确定产品后,需要从全量人群中找到可能喜欢该产品的人
- 简单点的方式可以通过历史订单统计实现,即提取出产品的元素,如爱心形,再从人群历史订单中找到喜欢心形的客户,认为他们可能也喜欢该新品
- 复杂点的方式可以通过例如复购关联分析、商品推荐等模型反向找人群
- 每个客户的活跃状态都不同,要先了解行业或者该品类客户的是多长,即复购间隔,如30天 → 找出30天前刚买完的客户,认为他们处于活跃购买状态
- 一般认为多次在节日节点购买的客户是偏好该节日的,例如产品有送礼属性,则客户在情人节买就是送对象的,一般他们感情不破裂就有可能在下个情人节继续送
- 不可否认的确存在对价格敏感的客户,甚至是“羊毛党”,折扣力度大才会现身购买,发现这样的规律能更好地将优惠券与客户匹配
- 与第一个场景不同的是,此场景先明确人群,再去匹配产品、折扣等,需进行数据分析的地方:
- 基于RFM模型划分人群后,提出目标要提升重要价值用户是无法落地的,需要进一步讨论:
- 该行业或品类下的重要价值用户更容易从哪个人群转化而来?
- 例如一般价值用户,刺激他们连带消费、复购,即提升M,就可转为重要价值用户。
- 这样。
- 找出人群可能喜欢的商品,简单的方式可通过对历史订单的统计,复杂的方式可通过协同过滤等算法实现。
- 此外,。
- 每个客户历史消费的客单价都不同,需要列出价格带分布进行分组营销,避免对低价位段客户推荐高价品。
- 当然一个好的推荐模型可以避免这样的尴尬。
并不是说要对每个场景都这样严格进行人**并。更重要的是灵活应用,例如人群基数太少,则减少划分规则,或选择性地合并人群。
数据产品
从用户运营需求出发,数据分析赋能业务增长,经测试有效后,需进一步以产品的形式落地。
用户运营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数据产品:
- 如果是在天猫平台,接触到的就是
- 如果是线下门店,接触到的就是
- 此外,还有帮助业务分析的等
经测试有效的数据分析结论可以通过报表、模型、标签等形式插入到这些数据产品中。
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的。
所以,这些结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才能提高效率,就是用户运营部门需要考虑的。
想要在用户运营这个岗位上脱颖而出,不仅要懂得如何进行有效的用户运营,还要善于运用数据分析工具,以及将数据分析结果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数据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快来加入我们,一起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