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SEO 2025-08-18 16:37 14
最近总刷到类似“AI风口已过 现在入局是不是太晚了”的讨论,评论区里不少人跟我一样,看着ChatGPT、文心一言这些名词火了好几年,却始终没真正上手尝试,心里总犯嘀咕:“错过了2012年深度学习爆发的‘黄金十年’,又没赶上2022年AIGC火遍全球的‘黄金两年’,现在才来凑热闹,还有机会吗?”
说真的,我一开始也这么想。2022年ChatGPT刚出来时 朋友圈里全是“AI将取代人类工作”的焦虑,我反而觉得“又是资本炒作的套路”,转头就刷起了短视频。直到今年年初, 工作中遇到一个棘手问题——需要批量处理几百个Excel表格,手动复制粘贴得花两天时间,同事随口提了句:“你试试用AI写个Python脚本,十分钟搞定。”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 我打开刚下载的DeepSeek,把需求丢进去:“帮我写个Python脚本,读取指定文件夹下的所有Excel文件,提取A列数据,合并成一个新的CSV文件,文件名加上‘合并后’后缀。” 几秒钟后一段完整的代码跳了出来连注释都写得清清楚楚。我复制到PyCharm里一运行,文件真的乖乖躺在桌面上了。那一刻,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以为的“AI黄金时代”,其实是技术爆发的启蒙期;而现在AI正在从“实验室”走向“菜市场”,普通人真正能摸到、用到、赚到钱的机会,才刚开始。
就像互联网的发展——2000年前后 门户网站刚兴起时会做网站的人是“香饽饽”;2010年左右,移动互联网爆发,会做APP的人成了风口;而到了2020年,短视频、直播兴起,普通人拍拍视频也能变现。AI也一样:早期是算法工程师的“专属游戏”, 现在大模型降低了使用门槛,就像从“需要自己盖房子”变成了“拎包入住”,机会自然从少数人扩散到了大多数人手里。
回看AI的发展史,所谓的“黄金时代”其实门槛高得离谱。2012年AlexNet在图像识别领域一鸣惊人时 能玩转深度学习框架的人,要么是顶尖高校的博士,要么是硅谷科技公司的算法大牛,普通人连“数据集”“反向传播”这些概念都搞不明白。2022年ChatGPT上线初期, 虽然能免费使用,但很多人只是抱着猎奇心态问几句“写首诗”“编个故事”,根本没把它当成工具。
而现在呢?国内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DeepSeek、 豆包、通义千问、文心一言……不仅免费,还支持语音对话、代码生成、图像处理,甚至能帮你做PPT、改简历、写周报。前几天我妈让我帮她找老年广场舞教程, 我直接让豆包生成一个“适合初学者的广场舞步骤清单”,图文并茂,她打印出来跟着练,直呼“比视频教程还清楚”。AI正在从“高大上的技术”变成“身边的小帮手”, 这种“下沉”的过程,才是普通人最大的机会。
很多人纠结“错过了黄金时代”,本质上是把“AI的机会”当成一个单一的时间窗口,认为只有某个时间段入场才能成功。但其实吧, AI的应用场景是不断细分的——教育、医疗、电商、制造、农业……每个领域都有属于自己的“AI小黄金时代”。
比如如果你是老师, 现在用AI出题、批改作业、制作课件,就是抓住了“教育+AI”的红利;如果你是电商运营,现在用AI生成商品描述、分析用户评论、优化广告投放,就是踩中了“营销+AI”的节点;哪怕是退休阿姨,用AI把老照片修复、把家庭录像转成电子相册,也能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一波流量。AI不是一道“单选题”, 而是一片“无限延伸的草原”,只要你找到自己的“赛道”,任何时候入场都不晚。
可能有人会说:“道理我都懂,但AI这么‘高大上’,我一个普通人能做什么?” 别急, 我最近调研了身边30个真正用AI赚到钱或提升效率的人,发现他们的路径其实很清晰,无非以下几类,总有一款适合你:
我表哥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以前每天加班到凌晨,改方案改到崩溃。现在他的工作流程是:让豆包竞品文案的“情绪痛点”,再用ChatGPT把不同版本的文案融合成“金句合集”,再说说自己只负责打磨细节。效率提升了3倍,方案通过率反而更高了。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HR用AI筛选简历、 初试候选人;程序员用AI写单元测试、调试代码;设计师用AI生成海报初稿、抠图修图……AI不是要取代你,而是要给你装上“涡轮增压”,让你从“体力劳动者”变成“策略制定者”。 前几天看到某互联网公司的招聘JD, 明确要求“熟练使用AI工具者优先薪资上浮20%”,这已经不是趋势,而是现实了。
我大学室友毕业后没找工作,在家做自媒体,以前拍视频要找摄影师、剪辑师,成本高得吓人。现在呢?用“剪映”的AI功能自动生成字幕、 配乐,用DeepSeek写脚本大纲,甚至用AI生成虚拟主播出镜,一个人就能搞定一条爆款视频。上个月他靠“AI带你玩转”系列,变现了5万多。
不只是自媒体, 开网店的用AI生成商品详情页、客服自动回复;做教育的用AI制作题库、个性化学习方案;甚至开小餐馆的,用AI分析顾客口味偏好、优化菜单设计……AI让“小成本创业”成为可能,以前需要团队才能做的事,现在一个人+几款AI工具就能搞定。 我邻居家大姐开了家社区养老院, 用AI给老人做健康监测、制定个性化食谱,现在口碑越来越好,排队预约的老人都排到下个月了。
我表妹今年上初二,英语成绩一直不好,她妈妈让她用豆包的“口语陪练”功能,每天跟AI对话15分钟,一个月后居然能跟外教简单交流了。还有我认识的宝妈群里的“学霸妈妈”, 用AI生成幼儿绘本、设计亲子游戏教案,甚至把AI制作的早教内容做成课程,在朋友圈卖,每个月多赚几千块零花钱。
对学生 AI能帮你整理知识点、生成错题本、模拟考试批改;对宝妈AI能帮你规划食谱、辅导作业、甚至生成“哄睡故事”……AI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随身家教”,能帮你把碎片时间自我提升。 我表妹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跟AI“聊英语”, 她说:“AI不会嫌我发音难,还会给我纠错,比妈妈陪我练还有劲!”
看到这里你可能心动了但又犯怵:“我连代码都不会,AI那么复杂,能学会吗?” 别担心, 我接触AI三个月,出一个“傻瓜入门法”,不用啃数学公式,不用背算法原理,普通人也能快速上手:
刚开始千万别一头扎进“怎么训练大模型”这种高深话题,先从“用AI解决生活小事”开始。比如:
我刚开始就是这样,每天让AI帮我干3件小事:定计划、改文案、找资料。用了一个月, 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它,慢慢就琢磨出“怎么问AI才能得到好答案”——这就是所谓的“”,说白了就是“怎么跟AI好好说话”。AI就像一个“超级实习生”,你教得越清楚,它做得越好。
当你熟悉了AI的基本用法,下一步就是把它和你擅长的领域结合起来。比如你擅长PPT设计, 就用AI生成模板、配色方案、文案;你擅长学外语,就用AI帮你练听力、改作文、模拟对话;你擅长做家务,就用AI规划清洁流程、收纳技巧、菜谱搭配……
我之前帮一个做电商的朋友优化商品详情页,让他把“产品卖点”和“目标人群”告诉DeepSeek,AI直接生成了5个不同风格的文案版本,有的突出“性价比”,有的强调“平安性”,有的主打“情感共鸣”,他挑了个最符合自己店铺风格的,转化率提升了15%。AI的价值不在于“取代你”,而在于“放大你已有的优势”。 你不需要成为AI专家,只需要成为“AI+你的领域”的专家。
一个人闷头学, 很容易走弯路;一群人一起玩,才能打开思路。我现在每天都会刷几个AI相关的社群:比如“DeepSeek用户交流群”“豆包玩法分享群”, 里面有大神分享“如何用AI生成爆款短视频脚本”,也有小白提问“AI生成的代码报错怎么办”,甚至还有人发起“AI绘画挑战赛”,大家互相点评作品。
上个月我在群里看到一个朋友用AI生成“儿童绘本”, 把图片和文字结合得特别好,我跟着学,给我侄女做了本专属绘本,她天天抱着不撒手,还让我发给幼儿园老师看,老师都夸我有心。AI学习不是“闭门造车”, 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别人的经验能帮你少走90%的弯路。
再说说想跟大家聊聊心态问题。很多人对AI又爱又怕,爱的是它方便,怕的是“它会不会抢我的工作”。其实大可不必,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不会用工具的人”,但也会成就“善用工具的人”。
比如Excel刚出来时 会计们觉得“记账用纸笔就行,学Excel干嘛”,后来不会Excel的会计都被淘汰了;短视频刚兴起时传统媒体人说“这是低俗内容,成不了气候”,现在不会做短视频的媒体人都被边缘化了。AI也一样, 未来不会淘汰“会计”,会淘汰“不会用AI记账的会计”;不会淘汰“设计师”,会淘汰“不会用AI辅助设计的设计师”。
我之前在知乎看到一个提问:“现在学AI还来得及吗?”有个高赞回答很有意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接下来是现在。但如果你现在开始种,十年后它已经枝繁叶茂;如果你一直纠结‘来不来得及’,十年后它还是一颗种子。”
AI的浪潮已经来了 它不会主要原因是“你错过了黄金时代”就停下脚步,但也不会主要原因是“你起步晚”就拒绝你。真正重要的是:现在 你是否愿意迈出第一步——下载一款AI工具,用它帮你写一段文案,做一个表格,或者只是回答一个你好奇了很久的问题。
就像我开头说的, 当我用AI脚本节省了两天工作时间,当我用豆包帮妈妈找到广场舞教程,当我看到身边的朋友用AI把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我突然明白:AI的机会,从来不是“属于某个特定时代”,而是“属于愿意拥抱变化的人”。 你现在开始,一点都不晚,主要原因是最好的时机,永远是“现在”。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