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96SEO 2025-08-18 17:37 1
最近朋友吐槽:“同一家店同一份外卖,用别人的账号点比我的便宜15块!”这让我想起自己经历的一件怪事:明明刚开通美团会员, 一周后想再买,价格却从15元/月直接降到4.9元;而同事小李,主要原因是会员过期半个月才续费,居然3元就拿下了……
这些看似“随机”的优惠背后藏着外卖平台精心设计的“杀熟”套路。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平台到底怎么“杀”你?为什么老用户反而更贵?以及普通人如何破解这些“价格游戏”?
买过美团外卖会员的人都知道,每月有6张5元优惠券,还能用券兑换店铺红包。但用户@折九万爆料:“买了‘会员叠加包’后能兑换的券从8元缩水到6元,相当于变相涨价。”
更有意思的是会员价格波动:
我们对比了三位同事的会员购买记录:
用户类型 | 购买频率 | 会员价格 | 平台判定 |
---|---|---|---|
同事A | 每周3次+ | 15元/月 | “高忠诚度成熟用户” |
同事B | 每周1次 | 4.9元/月 | “重要发展用户” |
同事C | 每月1次 | 9元/月 | “一般用户” |
平台对“贡献多”的老用户反而更“抠”, 主要原因是你已经养成依赖,不太可能流失。
外卖平台杀熟的第二招,是盯着你的消费习惯“下刀”。用户@小红薯5D4336AC爆料:“长期点同一家外卖, 价格不降反升;用别人账号点,比我便宜20%。”
更隐蔽的是配送费“动手脚”。用户@芋头发现:“同一家店,老用户的配送费比新用户贵5元,哪怕订单金额完全一样。”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平台用RFM模型给用户贴标签:
比如你一周点5次外卖,平台会觉得“你离不开我”,于是悄悄提高配送费、减少优惠券;而有时候点单的用户,反而能拿到大额补贴。
最让人无奈的是连手机型号都会成为“杀熟”的依据。知乎用户@无辣不欢的小女子测试:“用苹果手机买视频会员,比安卓机贵30%。”
外卖平台同样如此。@小羊koyo对比发现:“苹果手机点外卖, 同一份餐比安卓贵10-15元;两个安卓手机下单,价格却一模一样。”
平台为什么对苹果用户“下手”?
更讽刺的是这种“价格歧视”连官方都承认过:美团曾回应“会员配送费差异是定位缓存导致”,但用户实测多次发现苹果机始终更贵。
互联网平台的盈利逻辑很简单:用低价吸引新用户,用高价“收割”老用户。主要原因是老用户已经形成消费习惯,价格敏感度更低,平台敢放心加价。
比如美团财报显示, 2023年会员收入同比增长45%,其中70%来自“月月续”的老用户。这些用户不仅支付更高会员费,还主要原因是“习惯性点外卖”,承担了更高的配送费和商品溢价。
平台通过你的浏览记录、 下单时间、甚至鼠标停留时间,”。如果你经常深夜点外卖、不看直接下单,系统就会判定“对价格不敏感”,悄悄提高价格。
比如你上周连续3天在22点后点同一家店, 本周下单时价格可能自动上涨5元;而如果你中途取消订单,15分钟后重试,系统可能误判“你价格敏感”,又降价10元——这就是“动态杀熟”。
虽然《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但平台总能用“算法优化”“动态定价”等借口搪塞。比如美团曾辩称“价格差异是定位误差”,饿了么说“优惠是随机发放”,导致监管难以落地。
更麻烦的是 普通用户很难证明自己被“杀熟”——主要原因是你不知道其他用户看到的价格,平台也不会公开定价逻辑。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多注册几个账号,轮流使用。比如:
实测:用小号点外卖,同一份餐比主号便宜8-12元;用安卓手机注册的账号,比苹果账号便宜5-10元。
外卖平台之间有竞争,交替使用能拿到更多优惠。比如:
数据显示, 交替使用平台的用户,每月能节省20%-30%的餐费。主要原因是平台为了“抢用户”,会给新平台的新用户额外补贴。
如果发现价格异常, 可以试试“虚晃一枪”:下单后马上取消,等10-15分钟再点。很多用户反馈,取消后重试,价格会降5-15元。
原理是:平台系统会误判“你对价格敏感”,为了促成交易,会临时降低价格。但要注意,别频繁取消,否则可能被限制下单。
别月月续会员, 故意“断掉”1-2个月,让平台以为你要流失。比如:
同事小李用这个方法,会员费从15元/月降到3元/月,一年省了144元。
说实话,完全避免“杀熟”很难——主要原因是平台算法比你更懂“如何让你多花钱”。但至少,通过以上技巧,我们可以减少30%-50%的“溢价损失”。
更重要的, 是监管部门能尽快出台更细化的规则,比如要求平台公开定价逻辑、允许用户查询“历史价格差异”。毕竟“知情权”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
再说说 如果你也遇到过“杀熟”套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不该为“习惯”买单,而该为“价值”付费。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