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SEO

谷歌SEO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谷歌SEO >

外卖平台杀熟套路真的这么狠?背后惊人真相!

96SEO 2025-08-18 17:37 1


外卖平台“杀熟”套路大起底:你多花的钱,究竟去哪了?

最近朋友吐槽:“同一家店同一份外卖,用别人的账号点比我的便宜15块!”这让我想起自己经历的一件怪事:明明刚开通美团会员, 一周后想再买,价格却从15元/月直接降到4.9元;而同事小李,主要原因是会员过期半个月才续费,居然3元就拿下了……

这些看似“随机”的优惠背后藏着外卖平台精心设计的“杀熟”套路。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平台到底怎么“杀”你?为什么老用户反而更贵?以及普通人如何破解这些“价格游戏”?

深扒外卖平台“杀熟套路”,这些操作也太狠了……

一、3种最常见的“杀熟”套路,你中招了吗?

1. 会员“差别对待”:老用户买得越多,优惠越少?

买过美团外卖会员的人都知道,每月有6张5元优惠券,还能用券兑换店铺红包。但用户@折九万爆料:“买了‘会员叠加包’后能兑换的券从8元缩水到6元,相当于变相涨价。”

更有意思的是会员价格波动:

  • 新用户首月0.01元
  • 老用户15元/月
  • 流失用户3-4.9元/月

我们对比了三位同事的会员购买记录:

用户类型 购买频率 会员价格 平台判定
同事A 每周3次+ 15元/月 “高忠诚度成熟用户”
同事B 每周1次 4.9元/月 “重要发展用户”
同事C 每月1次 9元/月 “一般用户”

平台对“贡献多”的老用户反而更“抠”, 主要原因是你已经养成依赖,不太可能流失。

2. 消费记录“偷偷加价”:你越常点,价格越贵?

外卖平台杀熟的第二招,是盯着你的消费习惯“下刀”。用户@小红薯5D4336AC爆料:“长期点同一家外卖, 价格不降反升;用别人账号点,比我便宜20%。”

更隐蔽的是配送费“动手脚”。用户@芋头发现:“同一家店,老用户的配送费比新用户贵5元,哪怕订单金额完全一样。”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平台用RFM模型给用户贴标签:

  • R最近一次消费时间越近, 越可能被“杀”
  • F每周点3次以上的“高频用户”,是重点“收割”对象
  • M累计消费超过5000元的“高价值用户”,优惠最少

比如你一周点5次外卖,平台会觉得“你离不开我”,于是悄悄提高配送费、减少优惠券;而有时候点单的用户,反而能拿到大额补贴。

3. 手机型号“价格歧视”:苹果用户果然更“贵”?

最让人无奈的是连手机型号都会成为“杀熟”的依据。知乎用户@无辣不欢的小女子测试:“用苹果手机买视频会员,比安卓机贵30%。”

外卖平台同样如此。@小羊koyo对比发现:“苹果手机点外卖, 同一份餐比安卓贵10-15元;两个安卓手机下单,价格却一模一样。”

平台为什么对苹果用户“下手”?

  • 消费能力误判认为苹果用户收入高, 能接受更高价格
  • 苹果佣金转嫁App Store抽成30%,平台可能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 数据标签偏差部分平台将“苹果用户”默认为“高付费意愿人群”

更讽刺的是这种“价格歧视”连官方都承认过:美团曾回应“会员配送费差异是定位缓存导致”,但用户实测多次发现苹果机始终更贵。

二、“杀熟”背后:平台为什么盯着老用户“薅羊毛”?

1. 用户运营的“二八定律”:20%的老用户贡献80%的利润

互联网平台的盈利逻辑很简单:用低价吸引新用户,用高价“收割”老用户。主要原因是老用户已经形成消费习惯,价格敏感度更低,平台敢放心加价。

比如美团财报显示, 2023年会员收入同比增长45%,其中70%来自“月月续”的老用户。这些用户不仅支付更高会员费,还主要原因是“习惯性点外卖”,承担了更高的配送费和商品溢价。

2. 算法的“精准收割”:比你更懂你愿意多花多少钱

平台通过你的浏览记录、 下单时间、甚至鼠标停留时间,”。如果你经常深夜点外卖、不看直接下单,系统就会判定“对价格不敏感”,悄悄提高价格。

比如你上周连续3天在22点后点同一家店, 本周下单时价格可能自动上涨5元;而如果你中途取消订单,15分钟后重试,系统可能误判“你价格敏感”,又降价10元——这就是“动态杀熟”。

3. 律法监管的“滞后性”:钻了“价格算法”的空子

虽然《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但平台总能用“算法优化”“动态定价”等借口搪塞。比如美团曾辩称“价格差异是定位误差”,饿了么说“优惠是随机发放”,导致监管难以落地。

更麻烦的是 普通用户很难证明自己被“杀熟”——主要原因是你不知道其他用户看到的价格,平台也不会公开定价逻辑。

三、 4个“反杀熟”技巧,让你少花冤枉钱

1. 账号“混用”:新号+小号薅遍优惠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多注册几个账号,轮流使用。比如:

  • 主号日常下单, 有时候用
  • 小号专门领新人券,买会员
  • 家人号用父母手机下单,价格可能更便宜

实测:用小号点外卖,同一份餐比主号便宜8-12元;用安卓手机注册的账号,比苹果账号便宜5-10元。

2. 平台“跳单”: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外卖平台之间有竞争,交替使用能拿到更多优惠。比如:

  • 周一/三/五用美团
  • 周二/四/六用饿了么
  • 周日用抖音团购

数据显示, 交替使用平台的用户,每月能节省20%-30%的餐费。主要原因是平台为了“抢用户”,会给新平台的新用户额外补贴。

3. 下单“技巧”:用“取消订单”试探价格

如果发现价格异常, 可以试试“虚晃一枪”:下单后马上取消,等10-15分钟再点。很多用户反馈,取消后重试,价格会降5-15元。

原理是:平台系统会误判“你对价格敏感”,为了促成交易,会临时降低价格。但要注意,别频繁取消,否则可能被限制下单。

4. 会员“断舍离”:别让平台“摸透你”

别月月续会员, 故意“断掉”1-2个月,让平台以为你要流失。比如:

  • 会员到期前, 故意不续费
  • 1周后系统会推送“3元续费”券
  • 续费后每周只点1次外卖

同事小李用这个方法,会员费从15元/月降到3元/月,一年省了144元。

写在再说说:我们能彻底摆脱“杀熟”吗?

说实话,完全避免“杀熟”很难——主要原因是平台算法比你更懂“如何让你多花钱”。但至少,通过以上技巧,我们可以减少30%-50%的“溢价损失”。

更重要的, 是监管部门能尽快出台更细化的规则,比如要求平台公开定价逻辑、允许用户查询“历史价格差异”。毕竟“知情权”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

再说说 如果你也遇到过“杀熟”套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不该为“习惯”买单,而该为“价值”付费。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