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SEO

百度SEO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度SEO >

加盟奶茶店,为何成了中国线下生意最大的‘韭菜’?

96SEO 2025-08-18 17:52 1


:当“奶茶梦”遇上“现实账”

在中国, 年轻人想创业,90%的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开个奶茶店。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的认知里 奶茶就是“把半成品掺和在一起”,没有技术门槛,启动成本低,“75%毛利”“90%毛利”听起来像暴利行业。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奶茶店,似乎印证了“需求大、能赚钱”的逻辑。但现实是 2023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国内现制茶饮门店超50万家,年增长率15%,而新店存活率不足30%。大量加盟商陷入“开张即亏损”的困境,奶茶加盟为何成了线下生意的“韭菜收割机”?

一、“暴利幻觉”如何被打造?—— 四句谎言编织的创业神话

“年轻人爱喝, 说明有需求”:需求≠盈利能力

品牌方总爱强调“奶茶是年轻人的刚需”,但需求≠盈利。2023年美团餐饮数据研究院报告显示, 18-30岁群体确实贡献了奶茶行业70%的销量,但同一份数据也指出,消费者对奶茶的“价格敏感度”逐年上升,10元以下产品销量占比达45%,15元以上产品复购率不足20%。这意味着,如果定价过高,流量根本撑不起营收。

中国线下生意最大的韭菜,就是那些加盟了奶茶店的人

“大街小巷到处都是 说明能赚钱”: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满街奶茶店”的现象,恰恰是行业过度竞争的后来啊。以上海某商圈为例,500米范围内有12家奶茶店,其中8家是加盟品牌,日均销量普遍低于150杯。你看到的“生意火爆”,可能是品牌刻意打造的“样板店”,而更多默默倒闭的店,早已被市场淘汰。就像投资领域总有人晒收益截图,却没人晒爆仓记录,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奶茶制作很简单, 谁都能干”:简化了“专业门槛”

“把原料倒在一起摇一摇”是外行对奶茶的全部认知,但实际运营中,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品控、门店运营、营销推广,每一个环节都是专业壁垒。喜茶***息显示, 其食品营养与科学研究中心有9大实验室、7个研究小组,每年投入8位数研发新品;奈雪的茶2022年财报显示,供应链成本占总营收的38%,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个人创业者拿不到这样的研发和供应链资源,产品竞争力自然薄弱。

“启动成本低, 十万就够”:隐藏成本被刻意忽略

品牌方宣传的“十万启动费”,往往只含最基础的加盟费和首批物料。实际开店中,设备费、装修费、转让费、保证金等隐性成本,会让总投入翻倍。更关键的是 品牌方通常会强制要求从指定供应商采购设备和原材料,价格比市场价高30%-50%,这笔“溢价”才是品牌真正的利润来源之一。

二、品牌方的“盈利密码”:他们到底靠什么赚钱?

第一重收益:开店前“一次性收割”

品牌方的主要利润,来自加盟开店前的“一次性收费”。以某知名茶饮品牌为例,其加盟体系包含: - 加盟费5-20万; - 保证金3-5万; - 设备费15-25万; - 装修费10-20万; - 首批物料费5-10万。

粗略计算, 开一家奶茶品牌加盟店,前期投入至少45-80万,其中品牌方直接拿走40%-60%的“一次性收益”。剩余部分,加盟商需要靠后续经营慢慢“回血”。

第二重收益:开店后“持续性吸血”

开店只是开始, 品牌方通过“供应链+管理费”持续从加盟商身上获利: - 原材料供应强制要求100%从品牌采购,即使某些原料市场价更低,加盟商也必须接受溢价。蜜雪冰城2022年财报显示, 其供应链业务营收达103.5亿元,毛利率18.54%,远高于单店经营毛利率; - 管理费/服务费每月收取营业额的2%-5%,美其名曰“品牌维护、营销支持”,但实际很多品牌只是把加盟商的钱拿去投广告,广告费又按点击量或曝光量结算,到头来“羊毛出在羊身上”; - “新品强制升级”每季度推出1-2款新品,要求加盟商更换原料、设备,每次升级成本约2-5万,而新品生命周期往往不足3个月,很快被淘汰。

第三重收益:“保护半径”背后的区域垄断

品牌方会与加盟商签订“保护半径”协议, 但这看似“保护”的条款,实则是为了“画地为牢”,方便控制区域定价权。更有甚者, 会在同一商圈默许多家加盟店存在导致恶性竞争——某品牌在深圳华强北商圈开了3家加盟店,间距不足800米,后来啊三家店日均销量都不到100杯,到头来全部亏损倒闭。

三、加盟商的“生存困境”:账本背后的血泪真相

案例:吴先生的“50万创业梦”如何变成“月亏3万”?

2022年,吴先生被某明星代言的奶茶品牌吸引,签约加盟。他的账本是这样的: - 一次性投入加盟费11.9万 + 保证金5万 + 设备费18.6万 + 装修费12万 + 首批物料7万 + 转让费21万= 85.5万; - 每月固定成本租金2.8万 + 人员工资2.4万 + 原材料成本1.8万 + 水电杂费0.3万 + 管理费0.6万= 7.9万; - 每月平摊成本85.5万 ÷ 36个月≈ 2.4万; - 每月总成本7.9万 + 2.4万 = 10.3万; - 每月营收日均销120杯 × 15元/杯 × 30天 = 5.4万; - 每月净亏损5.4万 - 10.3万 = 4.9万

吴先生的案例不是个例。据《2023年中国茶饮加盟商生存现状报告》调研, 68%的奶茶加盟商处于亏损状态,平均月亏1.8-4.2万;仅12%的加盟商能实现盈利,且多数集中在三四线城市非核心商圈,回本周期普遍超过18个月。

为什么“明星代言+网红引流”救不了加盟商?

品牌方常以“明星代言+短视频引流”作为卖点,但实际效果如何?某品牌请顶流明星代言, 加盟费从10万涨到20万,宣传称“日均流量300+”,但加盟商反馈,明星带来的“打卡流量”往往只持续1-2周,之后日均客流不足80人。更关键的是 品牌方会把明星代言费分摊到每个加盟商身上——比如代言费1亿,1000家加盟店,每家分摊10万,这笔成本到头来会转嫁到原材料售价或管理费上,加盟商成了“为明星买单”的冤大头。

四、行业乱象:监管为何“按下葫芦浮起瓢”?

虚假宣传:“0经验包赚钱”是最大谎言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 品牌方需拥有至少2个直营店且经营1年以上才能开放加盟,但不少品牌通过“挂靠直营店”规避监管——比如某品牌在上海只有1家直营店,却在全国开放500家加盟,直营店实际由品牌方亲戚“代持”。更有甚者,直接伪造直营店资质,宣传“0经验、包选址、包培训、包盈利”,实则是“割完韭菜就跑路”。

加盟合同:“霸王条款”让加盟商有苦难言

多数加盟合同会设置“霸王条款”: - 原料采购权规定“必须100%从品牌指定供应商采购”, 否则视为违约,扣除保证金; - 退出机制若加盟商想提前解约,品牌方会以“违反品牌形象”为由,没收保证金,并要求赔偿“品牌损失”; - 定价权品牌方统一零售价,加盟商无权调整,即使周边竞品降价10%,也只能硬扛; - 审计权品牌方有权随时查看门店财务,但加盟商无权查看品牌方的供应链成本明细,信息极度不对称。

监管困境:预付式消费+特许经营, **难如登天

奶茶加盟本质是“预付式消费”,加盟商提前支付了大笔费用,但后续服务是否到位,完全依赖品牌方自觉。一旦品牌方“跑路”或“躺平”, 加盟商**需要面对: - 举证难品牌方宣传多通过短视频、朋友圈,难以固定凭据; - 成本高诉讼费、讼师费、时间成本,远超加盟商承受范围; - 施行难即使断决品牌方赔偿,也可能因公司“空壳化”无法施行。

五、 避坑指南:想加盟奶茶店,这五件事必须想清楚

1. 查清品牌“底细”:别信“故事”,要看“数据”

  • 直营店数量要求品牌提供至少2年以上运营的直营店名单,且直营店数量应占门店总数30%以上;
  • 供应链透明度要求查看核心原料的采购价,对比市场价,溢价超过20%需警惕;
  • 加盟商真实口碑通过“天眼查”“裁判文书网”查品牌是否有加盟商纠纷,再实地考察非样板店,看真实客流量和盈利情况。

2. 算清“真实成本”:别被“毛利”忽悠, 要看“净利”

奶茶行业“毛利50%-75%”是假象,扣除租金、人力、原材料、水电杂费、管理费后净利往往不足10%。以日均销200杯、15元/杯计算,月营收9万,净利可能只有0.5万-0.9万。一定要用“净利”倒算“日销量”,而不是用“毛利”估算。

3. 选址比品牌更重要:流量决定生死

奶茶店是“流量生意”,选址错误,神仙难救。建议: - 优先选择“社区+写字楼”组合区域, 避免纯商圈; - 用“蹲点法”测算流量:连续7天在目标店铺门口统计上午10点-晚10点的客流量,计算进店率; - 考察“竞品密度”:500米内同类店铺不超过3家,且自身店铺要有“差异化优势”。

4. 预留“运营资金”:至少准备6-12个月的“亏空钱”

多数加盟商在前6个月处于“养店期”,日均销量难以达到盈亏平衡点。必须预留6-12个月的运营资金,否则一旦资金断裂,只能关门倒闭。

5. 放弃“暴利幻想”:把奶茶店当“小生意”做

别想着“一年回本, 两年买房”,奶茶店本质是“辛苦钱”。成功的加盟商, 往往是那些把“产品做好、服务做细、客户做透”的人——比如某加盟商坚持用“鲜水果”代替“果酱”,虽然成本高5%,但复购率提升30%,到头来实现盈利。创业没有捷径,踏实经营才是王道。

拒绝“韭菜梦”, 回归创业本质

加盟奶茶店之所以成为“韭菜收割机”,本质是品牌方利用了创业者的“信息差”和“暴利幻想”。但商业的本质永远是“价值交换”——只有能为消费者提供真实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长久盈利。对于创业者而言, 与其追逐“低门槛高回报”的神话,不如静下心来算清每一笔账,选对赛道,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和服务。毕竟真正的成功,从来都不是靠“割韭菜”得来的,而是靠“不被割”的智慧和“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