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SEO

百度SEO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度SEO >

双11商家促销套路深,真的便宜了吗?低价背后的!

96SEO 2025-08-18 21:54 0


每到11月,各大平台就开始提前一个月预热,“全年最低价”“错过等一年”的标语铺天盖地。手机不断推送“加购物车”“领优惠券”的提醒, 直播间里主播嘶喊着“不买就亏了”,朋友圈里大家晒着“战绩”……你忍不住加入狂欢,熬夜抢购,付完尾款后却发现:有些商品比平时还贵?有些优惠根本算不清?

别急,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双11促销背后的套路,看看那些“低价”究竟是真优惠,还是商家的“障眼法”。

双11真的便宜了吗?我扒了扒商家的促销套路

套路一:先涨后降,“骨折价”可能是“表演秀”

“双11比平时便宜30%!”——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平时”,是指涨价前的“平时”,还是涨价后的“平时”?

就拿HFP寡肽原液 今年双11的预售价是298元,定金30元,尾款268元再减10元,到手价144元/瓶。看起来比日常价200元便宜了不少?但翻翻购买记录就会发现:2018年8月,同款商品只要139元/瓶;2020年9月,价格也才148元。到了双11前两个月, 价格突然涨到165元,再“降价”到144元——相当于涨了半年,再降了一点点,却宣传成“全年最低”。

还有京东的苏泊尔电热水瓶, 10月26日日常价179元,双11期间秒杀价179元,但划线价却标到299元。商家把价格从299元降到179元, 让你觉得“省了120元”,可其实吧10月20日左右,它就卖过169元的低价。

为什么商家爱玩这套? 主要原因是价格锚点在作祟。当你看到“划线价299元”时 大脑会自动以299元为参照,觉得179元很便宜;而实际低价可能早就出现过只是商家故意“抬价再降价”,制造占便宜的错觉。

提醒: 购物前一定要用“历史价格查询工具”看看商品近3个月的真实价格,别被“划线价”忽悠了。

套路二:定金尾款的“甜蜜陷阱”,付了定金就由不得你

“定金50元抵200元,不退哦!”——这句话是不是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于是你毫不犹豫地付了定金,后来啊到付尾款时发现:优惠力度没想象中大,或者商品有瑕疵,想退定金?商家一句“定金不退”让你只能硬着头皮买。

佑天兰面膜就是个典型例子。预售价1111元?别慌,这只是障眼法。实际规则是:付定金150元立减150元,尾款961元再付满减150元,再说说到手价811元。但很多消费者付完定金才发现:尾款还要961元,加上定金总共1111元,根本不是“1111元买一堆”。而且定金一旦支付,不付尾款就拿不回来相当于商家用“定金”锁定了你的购买意愿。

还有机械革命笔记本电脑,预售价8499元,定金100元,尾款8399元。商家宣传“立减100元”,但你算算:8499-100=8399,这不是等于没减吗?只是把价格拆成“定金+尾款”,让你觉得“分付款压力小”,其实吧总价没变。

为什么商家爱玩这套? 主要原因是“沉没成本效应”——你付了定金, 就会想“不买就亏了50元”,哪怕后面发现不划算,也会为了“回本”继续付款。商家用小额定金“绑架”你的决策,让你失去理性。

提醒: 定金≠订金!定金不退,订金可退。付定金前务必确认:尾款金额是否合理?商品是否真的需要?别为“不退的定金”冲动消费。

套路三:复杂规则下的“数学题”, 你以为算清了其实没算明白

今年的双11,规则比高考数学题还复杂:预售期、定金膨胀、跨店满减、店铺券、品类券、组队红包……你以为自己算得清,后来啊可能被“套路”得团团转。

以一件衣服为例:预售价319元, 定金40元立减30元,尾款289元;然后店铺满3件85折,跨店满300减30。你算着:3件衣服总价319×3=957元, 店铺85折后813元,跨店满减783元,平均每件261元,比单买便宜58元!于是你凑单买了3件, 后来啊回家发现:再说一个两件根本用不上,而且店铺85折必须“一边下单3件”,退一件就失去折扣。

还有天猫的“养猫活动”:升级“超级星秀猫”能瓜分20亿红包,还要拉好友组队。你以为“组队能多拿红包”,后来啊花了半小时拉好友,再说说只分到1毛钱,还不如直接领平台红包。

为什么商家爱玩这套? 主要原因是“认知负荷”——规则越复杂,你越没精力算清楚,只能“跟着感觉走”。商家用“多重优惠”让你觉得“占了大便宜”,其实吧可能让你为了凑单买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提醒: 购物前列出“必需清单”,只买需要的!算优惠时别被“满多少减多少”迷惑,先算“单价是否划算”,再决定是否凑单。

套路四:限时抢购与“秒杀焦虑”,不买就亏的错觉怎么来的?

“再说说3件!手慢无!”“李佳琦直播间1万单秒光!”——这些话是不是让你心跳加速,手指忍不住点击“马上下单”?

但冷静想想:真的是“手慢无”,还是“饥饿营销”?就拿Apple iPhone12 双11期间宣传“限时秒杀1799元”,后来啊一看日常价就是1799元,所谓的“秒杀”只是噱头。还有佳能镜头, 划线价16999元,促销价11999元,商家说“双11最低价”,但其实吧8月8日就卖过11299元,比双11还便宜700元。

直播间更是“焦虑制造机”:主播喊“不睡就亏几百块”, 背景音乐紧张,弹幕刷“快抢”,你生怕错过“优惠”,后来啊买回来发现:商品和描述不符,或者价格比平时还高。

为什么商家爱玩这套? 主要原因是“稀缺效应”和“从众心理”。你越觉得“稀缺”,越想拥有;越看到“大家都在买”,越觉得“不买就亏”。商家用“限时限量”制造紧迫感,让你冲动消费。

提醒: 面对限时抢购,先问自己:这个东西我真的需要吗?没有它会影响生活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果断关掉页面别被“焦虑”绑架。

套路五:氛围营造与“群体狂欢”,你的理性去哪了?

打开手机, 满屏都是“双11狂欢”;刷短视频,全是“购物攻略”;朋友圈,大家晒着“战利品”……在这种氛围下你是不是也觉得“不买就落伍了”?

今年双11还推出了“组队PK”“盖楼领红包”, 你拉好友组队,为了“红包”疯狂分享链接,后来啊花了一小时只领到5元优惠券,还不如直接领平台满减。商家用“群体互动”让你觉得“大家都在玩,我不玩就亏了”,其实吧是在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

为什么商家爱玩这套? 主要原因是“群体压力”。当你看到别人都在买,会觉得“大家都买了肯定不差我一个”,从而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商家用“群体狂欢”让你失去独立判断,跟着“潮流”消费。

提醒: 购物前关掉朋友圈和直播间, 问问自己:买这个东西,是为了满足需求,还是为了“凑热闹”?如果是后者,果断放弃。

消费心理学解密:为什么我们总在双11“上头”?

这些套路之所以有效, 背后是消费心理学的“小把戏”:

  1. 损失厌恶你怕“错过优惠”,所以宁愿“买了再说”。商家说“不买就亏”,正好戳中你的痛点。
  2. 锚定效应你看到“划线价”就觉得“现价便宜”,哪怕现价比平时高。商家用“高锚点”让你觉得“占便宜”。
  3. 沉没成本你付了定金,觉得“不买就亏了定金”,所以继续付尾款。商家用“定金”锁定你的购买行为。
  4. 从众心理你看到别人都在买,觉得“大家都买肯定好”,所以跟着下单。商家用“群体氛围”让你失去理性。

理性消费指南:如何在双11真正“省钱”?

说了这么多套路,那双11到底能不能买?当然能!但前提是: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1. 提前列清单, 只买“刚需”

把“双11必买清单”列出来只写“现在需要,未来3个月内会用到的商品”。比如洗发水用完了可以囤;但“打折但用不上”的口红,坚决不买。

2. 用工具查价格, 别信“划线价”

下载“慢慢买”“什么值得买”等APP,查商品近3个月的价格。如果双11价格比平时高,或者只是“涨了再降”,果断放弃。

3. 看清规则,别被“优惠”迷惑

预售、定金、满减……这些规则一定要看清楚。比如“定金不退”“满减必须凑单”,想清楚再操作。别为了“凑满减”买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4. 冷静看待“限时抢购”,别冲动下单

“再说说3件”“1秒售罄”——先别急着点。问问自己:这个东西有没有替代品?如果没有,再等10分钟,说不定还有库存。

5. 关注“售后”,保留购物凭证

双11订单量大,售后可能变慢。购买前看看店铺的“退货政策”,保留聊天记录、订单截图,万一有问题,方便**。

其实双11的本质是商家的一场“营销狂欢”,目的是让你多花钱。但如果你能看透套路,回归“需求本身”,就能真的省钱。

记住:便宜的不是商品,而是“你需要的商品”。与其熬夜抢一堆“打折但用不上”的东西,不如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再说说送大家一句话:消费是为了生活更好,而不是为了“占便宜”而生活。 理性消费,才是双11最该有的“姿势”。


标签: 双11 促销 商家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