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SEO 2025-08-18 22:39 12
2023年6月, B站14周年庆上,CEO陈睿站在台上宣布一项“颠覆行业”的决定:平台将以“播放分钟数”代替沿用多年的“播放量”作为核心指标。彼时台下掌声雷动,外界解读为B站向“唯流量论”宣战,决心保护长视频UP主的创作生态。只是 一年后的2024年6月,B站社区与产品负责人方方却因同一改版公开道歉,宣布项目取消——“想挖个洞躲起来边看边大汗淋漓。”这场从“高调创新”到“紧急叫停”的闹剧,将B站推向舆论风口浪尖,也让UP主们的集体吐槽彻底爆发。说真的, 当一个平台以“保护创作者”为名启动改革,却换来创作者更强烈的愤怒时问题或许早已不在“改版”本身。
时间拉回到2023年6月, 陈睿在B站14周年演讲中掷地有声:“我们要用播放时长衡量内容价值,让真正有深度的长视频获得应有的曝光。”彼时的B站, 正面临短视频冲击下的内容生态焦虑——十几秒的“玩梗”“标题党”视频凭借高播放量抢占流量池,而耗时数周制作的深度科普、纪录片却因“完播率低”被算法雪藏。据B站内部数据显示, 2023年Q1平台短视频占比已达42%,其中30%的播放量来自“内容与封面严重不符”的引流视频。陈睿的改版初衷, 正是要通过“播放分钟数”指标,让长视频UP主的创作成本与数据回报成正比,打击“高分低能”的短内容。
消息一出,长视频UP主们曾一度欢呼。“这简直是及时雨!”拥有200万粉丝的科普UP主“李永乐老师说”在朋友圈写道,“终于不用再纠结‘3秒完播率’了。”只是短暂的兴奋过后争议接踵而至。多位头部UP主发现, 新规下“播放时长”的计算方式存在漏洞:一个10分钟的视频被用户完整观看,贡献10分钟时长;一个1分钟的视频被用户反复播放10次同样贡献10分钟时长——后者明摆着违背了“鼓励优质内容”的初衷。更关键的是 广告主与MCN机构普遍以“播放量”作为投放标准,突然切换至“播放时长”导致行业数据体系混乱,UP主接单难度陡增。
2024年5月, UP主“阿Test正经比比”发布吐槽视频《B站改版一年,我们反而更难了》,直言“播放时长外显”是“治标不治本”的闹剧。视频显示, 改版后大量UP主开始“水时长”——将10分钟内容拆成3集,每集3分40秒;或在视频添加冗尾 credits,人为拉长时长。而真正有价值的深度内容,依然因算法推荐机制不完善而被埋没。截至2024年6月, 该视频播放量超500万,评论区成为UP主“吐槽大会”:“我做了5年的纪录片,现在还不如别人剪的30秒猫视频有热度”“B站的工程师是不是没做过内容?”
面对舆论压力,B站终于在2024年6月宣布取消改版。方方在道歉视频中坦言:“我们低估了规则变化对UP主商业化的影响,也忽视了基础功能优化的优先级。”这场轰轰烈烈的“创新实验”,到头来以“折腾了创作者一年”收场。说到底,当平台的“善意创新”与创作者的“实际需求”产生根本性错位时再好的初衷也只会沦为“笑话”。
“阿Test正经比比”在吐槽视频中算了一笔账:制作一条3分钟的短视频, 从拍摄、剪辑到发布,成本约2000元;制作一条30分钟的深度视频,成本可能高达2万元。但在B站旧算法下前者若获得10万播放,后者获得5万播放,前者的“流量性价比”是后者的4倍。改版后“播放时长”本应扭转这一局面却因计算漏洞和商业化适配问题,让UP主陷入“越改越乱”的困境。
更核心的问题是B站的算法推荐始终围绕“流量最大化”设计,而非“价值最大化”。据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 B站的推荐机制中,“完播率”“互动率”权重占比达60%,而“内容质量”“垂直领域影响力”等“软指标”几乎无法量化。这导致UP主不得不为了数据“讨好算法”:开头3秒必须塞“爆点”, 中间频繁插入“互动引导”,留“钩子”促关注——真正的创作反而成了“奢侈品”。
“我做过实验,把一个15分钟的纪录片拆成5个3分钟的分集,播放量直接翻倍。”拥有50万粉丝的历史UP主“小透明讲历史”无奈地说 “但拆开后内容的连贯性全毁了观众骂我‘恰烂钱’,可不这么做,流量连饭都吃不上。”这种“算法绑架创作”的现象, 正是UP主群体焦虑的根源——当平台规则与创作规律背道而驰时创作者要么“向算法低头”,要么“被流量淘汰”。
除了算法规则, B站长期滞后的基础功能,也让UP主们苦不堪言。“阿Test正经比比”在吐槽视频中列举了“三大未解之谜”:“为什么不能修改定时发布时间?为什么不能设置隐私视频?为什么消息列表像迷宫一样难找?”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直接影响创作效率。
“凌晨3点剪完视频,发现定时发布设置错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在早高峰流量时段发出去。”美食UP主“小贝饿了”吐槽道,“找客服?机器人回复‘正在优化’,都优化三年了!”据《2024年B站UP主生存现状报告》显示, 68%的UP主认为“基础功能缺失”是影响创作体验的首要问题,其中“定时发布无法修改”占比42%,“隐私设置不完善”占比35%。
更让UP主难以接受的是B站对新功能“情有独钟”,却对老问题“视而不见”。2023年, B站上线“故事区”“轻视频”等新功能,但UP主最关心的“批量剪辑工具”“多平台同步发布”等功能却迟迟未落地。“我们不是反对创新,但创新得先解决‘吃饭’的问题。”知识区UP主“硬核的半佛仙人”直言,“就像盖房子,地基没打好就急着装修,塌是早晚的事。”
2024年Q1, B站总营收达56.6亿元,其中广告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31%。但财报一边显示,净亏损仍达7.646亿元。在“盈利压力”下 B站近年来不断加码商业化:增加广告位、推出“花火”平台、提高“充电”分成比例……只是这些举措并未让UP主感受到“获得感”,反而加剧了“流量焦虑”。
“广告多了用户反感;分成低了UP主没动力。”游戏区UP主“老番茄”在直播中坦言,“B站想平衡商业化与社区氛围,但现在两头不讨好。”数据显示, 2024年Q1,B站广告加载量同比增加45%,但用户投诉量增长62%;“花火”平台虽然对接了1000+品牌,但中小UP主的“接单成功率”不足15%,多数优质流量仍被头部UP主垄断。
更让UP主不满的是“流量激励计划”的不透明。据多位UP主反映, B站的“创作激励”金额算法如同“黑箱”:同样10万播放的视频,AUP主获得500元激励,BUP主可能只有200元,平台却无法给出合理解释。“我们不知道流量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激励怎么算,就像‘盲人摸象’。”影视区UP主“谷阿莫”表示,“这种不确定性,让创作变成了‘碰运气’。”
从“播放分钟数”改版到基础功能滞后 从商业化激进到算法推荐失衡,B站的“创新困境”本质上反映了平台发展与用户需求的背离。作为一个从ACG小众社区成长起来的平台,B站的基因里刻着“内容为王”的烙印。只是 因为用户规模突破3亿,B站逐渐从“圈子文化”转向“大众平台”,在商业化压力下创新方向开始偏离核心价值。
“B站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想做‘抖音’,又放不下‘知乎’。”互联网分析师张帅指出, “抖音的算法追求‘短平快’,知乎的生态强调‘深价值’,B站试图两头兼顾,后来啊两头都不讨好。”数据显示, 2024年Q1,B站日活用户中,短视频用户占比达58%,但用户平均使用时长却同比下降12%——这说明用户在B站“刷短视频”的行为增多,但对平台内容的“深度消费”在减少。
陈睿在2024年一季度财报会议上表示:“我们将聚焦优质UP主的发掘和培养,为有才华的UP主提供更多成长机会和商业化渠道。”但现实是B站对“优质UP主”的定义正在变得模糊:是粉丝量超百万的头部UP主?还是垂直领域的中小UP主?数据显示, 2024年Q1,B站头部1000名UP主获得的流量占比达35%,而中小UP主的流量占比持续下降。这种“马太效应”让中小UP主感到被边缘化, “平台只关心大V,我们这些小UP主死活无所谓”成为普遍情绪。
要解决UP主的吐槽, B站先说说需要重构算法逻辑,从“唯流量论”转向“多维价值评估”。具体而言, 可以建立“内容质量评分体系”,将“原创性”“信息增量”“用户反馈”“垂直领域影响力”等指标纳入算法模型,而非单纯依赖“播放时长”或“完播率”。
参考YouTube的“算法2.0”模式, B站可以尝试“个性化+场景化”推荐:用户在“学习区”浏览时优先推荐高完播率、高信息密度的长视频;在“娱乐区”浏览时适当增加短视频占比。一边, 引入“人工审核+AI识别”双重机制,打击“标题党”“内容注水”等违规行为,让优质内容“脱颖而出”。
基础功能是UP主的“生产工具”, 工具落后何谈创作?B站应优先解决UP主呼声最高的三大痛点:1. **定时发布修改**:允许UP主在发布前24小时内修改发布时间;2. **隐私视频设置**:支持UP主将稿件设为“仅自己可见”或“指定粉丝可见”, 避免误发尴尬;3. **消息检索优化**:升级消息列表的“标签分类”和“关键词检索”功能,让UP主快速找到重要信息。
还有啊, B站可以借鉴“剪映”的“轻量化创作”思路,推出内置的“批量剪辑工具”“多平台一键发布”等功能,降低UP主的创作门槛。对于中小UP主,还可以提供“创作模板库”“素材资源库”等支持,让他们“零基础也能做出好内容”。
商业化不是原罪,不透明的商业化才是。B站应公开“创作激励”的计算公式, 让UP主清楚“流量如何转化为收益”;优化“花火”平台的“”功能,让中小UP主也能获得稳定的商业合作机会;针对不同类型的UP主,推出差异化的变现方案:如知识区UP主可开放“课程带货”权限,影视区UP主可开通“影视解说”合作专区等。
更重要的是B站需要平衡“广告体验”与“社区氛围”。可以学习“B站大会员”的“免广告”模式, 允许用户通过付费去除广告,既减少广告对用户体验的干扰,又为平台增加营收来源。一边,严格限制“贴片广告”时长和频率,避免“过度商业化”摧毁社区生态。
一个健康的社区, 应该让“创作者有成就感,用户有获得感”。B站需要重新审视“内容生态”的定位:不是盲目追求“短视频化”,而是强化“深度内容”的核心优势。可以定期举办“长视频创作大赛”“垂直领域扶持计划”, 为优质长视频UP主提供流量倾斜和现金奖励;加强“社区公约”的施行力度,打击“引战”“低俗”等内容,让社区回归“理性、包容、多元”的初心。
“B站走到今天靠的不是‘流量’,而是‘内容’。”某资深UP主在采访中感慨,“如果平台忘了这一点,再多的‘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说到底, B站的未来不在于“颠覆行业”的宏大叙事,而在于能否真正“听见”UP主的声音,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只有当平台与UP主从“博弈关系”变成“共生关系”,B站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从“播放分钟数”的闹剧到基础功能的滞后 从商业化的焦虑到算法的失衡,B站的“创新之路”充满了曲折。但正如陈睿所说:“我们有信心, 因为商业化能力和经营效率的提升,我们将持续把优质社区流量转化为高质量的营收增长。”这条路或许漫长, 但方向必须清晰——以用户价值为核心,以创作者为本位,才能让B站的“创新”不再是“折腾”,而是真正推动社区生态的“进化”。毕竟 一个没有优质创作者的平台,终究会失去用户的信任;而一个失去用户信任的平台,再多的“创新”也只是“昙花一现”。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