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96SEO 2025-08-18 22:41 1
最近,一条消息在社交媒体上悄然发酵:盒马鲜生的自营商品,正在拼多多上悄悄“走红”。从盒马MAX咸蛋黄海苔肉松锅巴, 到100%纯椰子水,再到新疆灰枣,这些曾经被贴上“中产标配”标签的商品,如今在拼多多上加价几元,就能实现“全国包邮”。一时间,“盒区房贬值了”的讨论 甚嚣尘上——那些曾因盒马入驻而房价上涨的小区,真的要跌落神坛了吗?盒马为什么会选择拼多多?这背后又藏着哪些新零售市场的深层逻辑?
要理解“盒区房为何可能贬值”,得先明白它当初为何能“起飞”。2018年前后阿里巴巴旗下的新零售标杆盒马鲜生,在全国一线城市开启“疯狂扩张模式”。不同于传统超市, 盒马以“生鲜+餐饮+即时配送”的模式,打造了“30分钟送达”的极致体验,选址也极为讲究——通常位于高端社区或商业综合体周边,自带“网红属性”和“品质光环”。
跟着“起飞”。有中介曾透露:“盒马开业后 周边小区挂牌价平均上涨5%-10%,有些急售的房东甚至会直接在房源信息里标注‘步行5分钟到盒马’。”这背后 是消费者对“盒马式生活”的极致向往——新鲜的日日鲜蔬菜、现切的波士顿龙虾、甚至是一杯现做的手冲咖啡,都成了“中产身份”的象征。
更关键的是盒马当时推出的“盒区房”概念,巧妙地将“居住体验”与“消费升级”绑定。对许多中产 买“盒区房”不仅是买房子,更是买一种生活方式——“下楼就能买到全球生鲜,30分钟送达餐桌,这才是理想中的生活”。这种情感认同,直接转化为对房价的支撑力。数据显示, 2018-2019年,国内一线城市有盒马门店的小区,房价涨幅普遍超过周边区域3-5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平均水平。
只是 就在人们以为“盒区房神话”会持续上演时盒马却突然调转方向——2023年底,盒马官方旗舰店悄然入驻拼多多,开始销售自营商品。这一举动,让很多人感到意外:那个曾经强调“高端品质”的盒马,为什么会选择以“性价比”著称的拼多多?
答案藏在盒马面临的“三重压力”里。
先说说是山姆会员店的“围剿”。近年来 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市场强势扩张,截至2023年底,山姆已在中国开出40余家门店,会员数突破400万。与盒马不同,山姆主打“大包装、高性价比”,瞄准的是家庭消费场景。比如山姆的“网红麻薯”,一盒售价39.9元,分量足、口感好,直接抢占了盒马的中产客群。更让盒马压力山大的是 山姆在2023年10月推出“移山价”计划,将5000多款商品价格下调20%,明确向盒马发起挑战。对此, 盒马不得不跟进“折扣化战略”,但效果并不理想——毕竟靠“降价”维持的高端定位,很容易让老用户产生“信任危机”。
接下来是自身的“盈利难题”。尽管盒马CEO侯毅曾多次表示“部分门店已盈利”,但整体来看,盒马仍处于“烧钱换市场”的阶段。高租金、高配送成本、高品控投入,让盒马的盈利模型一直备受质疑。2023年11月,阿里巴巴在财报中披露“盒马暂缓上市”,更是让市场对其未来充满担忧。一位零售行业分析师指出:“盒马需要新的增长点,而拼多多的下沉市场,正是它尚未完全攻破的‘流量洼地’。”
再说说是消费者需求的“逆转”。疫情后“性价比”成为消费主流。拼多多的月活用户已超8亿, 其中70%来自三四线城市及下沉市场,这些用户对“品质好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对价格也极为敏感。盒马的自营商品, 虽然品质过硬,但价格偏高,比如盒马NB新疆灰枣,1.5kg装在盒马App售价29.9元,而同类商品在拼多多上只要15-20元。这种“价差”,让许多非“盒区房”用户只能望“盒”兴叹,而拼多多恰好提供了“加价就能买”的解决方案。
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盒马在不同平台的价格“五花八门”。同样是盒马MAX咸蛋黄海苔肉松锅巴, 1kg装在盒马App售价36.72元,淘宝官方店45.9元,拼多多代购店37.5元;盒马NB新疆灰枣,盒马App29.9元,淘宝官方店20.9元,拼多多代购店21.9元。这种“同品不同价”的现象,背后是盒马不同业态的“成本逻辑”。
盒马App作为官方主阵地,定价包含了“门店体验”和“会员服务”的成本。比如盒马App提供“30分钟送达”服务, 配送费虽然对会员免费,但非会员需支付6元邮费;而门店则需要承担租金、人力、损耗等成本,这些都会反映在商品价格上。淘宝、 京东的官方店,由于是线上销售,仓配成本相对较低,所以价格更低,但商品种类也更少——比如盒马NB新疆灰枣,在淘宝官方店有售,但在京东店铺却找不到。
拼多多的代购店则更复杂。这些代购大多是“个人创业者”, 他们通过线下采购盒马商品,再搬到拼多多上销售,价格在“官方价”基础上加价几元,用来覆盖“跑腿费”和“物流费”。比如一位天津代购告诉潘哥:“我每半个月去北京代购一次 每件商品加3元代购费,10件起购,可以自提或快递。”这种模式虽然价格略高,但对非“盒区房”用户却是“唯一能买到盒马自营商品”的途径。
更有趣的是有些商品在拼多多的价格甚至比盒马App还便宜。比如韩国进口的好丽友波浪形玉米片, 80g装在盒马App售价7.9元,拼多多同款只要6.9元;盒马MAX紫衣腰果,958g装盒马App84元,拼多多同款65.9元。这种“反向代购”, 其实是商家利用不同平台的促销政策进行的“套利”,但到头来受益的,还是精打细算的消费者。
“盒区房贬值了”——这句话对吗?从房价数据来看,目前并没有明显下跌。以上海联洋社区为例, 2023年该小区二手房均价为8.5万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但相比2021年的9.2万元/㎡,确实有所回落。不过这种“回落”并非完全是盒马导致的,更多是受整体房地产市场调控、利率下调等宏观因素影响。
但“溢价能力”的削弱,是不争的事实。盒马自身的战略摇摆,也让消费者对其“高端定位”产生怀疑。比如2023年底, 盒马突然停售黄金、钻石会员,引发大量用户吐槽;直到2024年4月才恢复会员,并将包邮门槛从99元下调到49元。这种“朝令夕改”,让部分“盒区房”居民开始怀疑:“盒马还能撑多久?”
不过从长远来看,“盒区房”的价值从来不只是“离盒马近”。地段、配套、学区、交通,这些才是决定房价的核心因素。即便盒马未来调整策略,只要地段优质,房价仍能保持稳定。但那些单纯主要原因是“盒马光环”而入手的购房者, 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投资价值——毕竟当“盒马”不再是稀缺资源时支撑房价的,就只能是房子本身的“硬实力”了。
盒马入驻拼多多,更像是一场“不得不做的妥协”。在新零售下半场,“纯线上”或“纯线下”都走不通,必须线上线下融合,一边兼顾“品质”和“性价比”。对盒马 拼多多不仅是一个“销售渠道”,更是一个“用户调研窗口”——通过观察拼多多用户对哪些商品更感兴趣,可以反向调整供应链和产品策略。
比如 拼多多上销量最高的盒马商品,大多是零食和生鲜,比如咸蛋黄海苔肉松锅巴、椰子水、新疆灰枣等。这说明,下沉市场对“高性价比零食”和“刚需生鲜”的需求更强烈。如果盒马能针对这部分需求,推出更多“小包装、低单价”的商品,或许能更好地触达大众市场。
一边,盒马也需要重新定义“高端”。与其纠结于“价格高低”,不如聚焦“体验升级”。比如盒马门店可以增加“餐饮体验区”, 提供更多现做美食;或者推出“定制化服务”,比如根据用户需求切配食材、定制套餐。这些“服务溢价”,才是山姆和拼多多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对消费者盒马入驻拼多多,其实是件好事。这意味着未来可以在更多平台买到盒马商品,价格也会更透明、更合理。无论是“盒区房”居民,还是下沉市场用户,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购买方式。至于“盒区房是否会贬值”, 或许并不重要——真正的好房子,从来不是靠一个品牌撑起来的,而是靠地段、品质和服务,撑起用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盒马入驻拼多多,背后是“新零售”从“概念狂欢”到“理性回归”的缩影。曾经, 盒马凭借“互联网思维”颠覆了传统零售;如今它又需要借助“性价比”和“下沉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这背后是市场对品牌的终极考验:你真的懂用户吗?
对“盒区房”居民 或许不用再为“盒马溢价”买单,反而能享受更便捷的服务;对投资者那些真正优质的房产,从来不会主要原因是一个品牌的调整而失去价值。毕竟市场永远只青睐那些“与时俱进”的品牌,和那些“回归本质”的房产。
至于盒马能否走出“迷茫”,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场由“盒区房”引发的市场讨论,已经为我们揭示了新零售时代的生存法则:无论商业模式如何变化,“用户需求”始终是唯一的“北极星”。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