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基础

SEO基础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SEO基础 >

朋友圈广告真的能彻底关闭,从此告别无孔不入的打扰吗?

96SEO 2025-08-18 17:42 15


朋友圈广告真的能彻底关闭,从此告别无孔不入的打扰吗?

朋友圈广告:从“新鲜感”到“烦不胜烦”的十年变迁

2015年1月, 微信朋友圈广告正式上线,首批投放的品牌包括欧莱雅、可口可乐、宝马等国际大牌。当时不少用户觉得“朋友圈终于有广告了还挺新鲜”,甚至有人主动点击广告参与互动。但仅仅8年后 朋友圈广告却成了“用户公敌”——上海消保委2020年点名批评“广告关不掉、个性化推荐关闭流程繁琐”,2023年相关话题 冲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超2亿,评论区满是“越关越多”“投诉后广告更频繁”的吐槽。

朋友圈广告,真的能关掉吗?

为什么朋友圈广告会从“新宠”变“弃子”?用户真的能彻底摆脱它的打扰吗?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从技术逻辑、操作方法到用户隐私,一次说清楚。

朋友圈广告泛滥:品牌私域营销的“双刃剑”

1. 品牌为什么扎堆朋友圈广告?

微信月活12亿, 朋友圈作为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40分钟的核心场景,成了品牌私域营销的必争之地。克劳锐《2024微信生态营销洞察》显示, 83%的品牌将朋友圈广告作为“公域转私域”的首选入口,原因有三:

一是社交裂变效率高。比如某美妆品牌通过“集赞送小样”活动, 让用户分享广告海报到朋友圈,单条广告带动10万+用户参与,私域粉丝增长30%。

二是用户信任度高。朋友圈广告以“朋友推荐”的形式出现,相比传统广告更容易被接受。完美日记的“小完子”客服就是典型案例——通过朋友圈日常分享护肤心得, 打造“闺蜜人设”,用户转化率提升25%。

三是转化链路短。广告可直接跳转小程序企业微信或视频号,用户从“看到广告”到“完成购买”只需3步。数据显示,朋友圈广告的平均转化成本比传统信息流广告低40%。

2. 用户的“痛点”:从“有时候打扰”到“无孔不入”

但品牌的“狂欢”换来了用户的“崩溃”。2023年某调研显示, 68%的用户认为“朋友圈广告数量比去年增加50%以上”,72%的用户表示“广告与自身需求毫无关联”。最让用户恼火的是:

一是“关不掉”的假象。点击广告右上角的“X”, 只能选择“减少此类广告”,但第二天依然会看到同类广告;点击“投诉”,系统提示“已处理”,但广告照投不误。

二是低质广告泛滥。借贷、游戏、微商等低质广告占比超30%,内容夸张甚至违规,严重拉低朋友圈的内容质量。有用户吐槽:“刷10条朋友圈,6条是广告,其中3条是‘借钱1万到账5万’。”

三是隐私担忧加剧。广告总能精准推荐“刚搜过的商品”“刚聊过的话题”,让用户觉得“微信在偷看我的聊天记录”。2024年某隐私保护组织调研显示,85%的用户希望“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

朋友圈广告能“彻底关闭”吗?技术层面给你讲清楚

1. 所谓“彻底关闭”,到底关的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 得先搞懂朋友圈广告的两种类型:

一是个性化推荐广告基于你的浏览记录、搜索历史、社交关系等数据推送的广告,比如你刚在看了“护肤品推荐”,朋友圈就会出现某品牌的面膜广告。

二是普遍投放广告不涉及个人数据, 仅根据你的地域、年龄、性别等基础信息推送的广告,比如“上海地区25-35岁女性专属的健身房优惠”。

微信官方明确表示:普遍投放广告无法关闭, 但可以关闭个性化推荐广告减少“精准骚扰”。也就是说你无法彻底告别朋友圈广告,但可以让广告“变傻”——不再懂你的小心思。

2. 关闭个性化广告的“正确姿势”:从11步到9步的简化

2020年, 上海消保委批评“关闭个性化广告需11步”,流程繁琐得让人想放弃。微信接着整改,2023年已简化为9步,但很多用户依然找不到入口。

步骤1打开微信, 点击右下角“我”;

步骤2进入“设置”;

步骤3下拉找到“隐私”;

步骤4点击“个人信息权限”中的“个性化广告”;

步骤5关闭“个性化广告”开关;

步骤6点击“查看广告管理”,可进一步管理“广告标签”;

步骤7返回“个性化广告”,点击“广告管理”,可查看近期广告记录并反馈;

步骤8设置“广告接收频率”;

步骤9完成设置,等待6-24小时生效。

安卓版路径略有不同,但核心逻辑一致:“我-设置-隐私-个性化广告”。需要注意的是 关闭后有效期仅6个月系统会自动重新开启个性化推荐,需要定期检查。

3. 为什么“关闭了”还是能看到广告?技术细节揭秘

很多用户反馈:“按步骤关闭了个性化广告, 但朋友圈的广告一点没少,甚至更精准了?”这其实是两个技术原因导致的:

一是数据同步延迟。微信的服务器需要时间处理你的关闭请求,最快6小时最慢24小时期间广告推送可能不受影响。

二是“兴趣标签”的误判。你在“广告管理”中标记“对美妆不感兴趣”, 但系统可能误判为“对廉价美妆不感兴趣”,依然会推荐高端品牌。比如某用户关闭了“美妆”标签, 但依然看到“SK-II神仙水”广告,就是主要原因是系统将其归类为“高端护肤”。

还有啊,小程序和公众号的广告不受“个性化广告”设置影响。比如你在某个小程序浏览了商品, 即使关闭了个性化推荐,该小程序的广告仍可能通过“好友助力”“社群分享”等形式出现在朋友圈。

用户隐私保护:关闭广告只是第一步

1. 关闭个性化广告,数据会被“遗忘”吗?

微信官方承诺:“关闭个性化广告后你的浏览、搜索、社交等数据不会被用于广告推荐。”但用户依然担心:数据是否会被存储?会不会被用于其他用途?

从技术角度看, 关闭个性化广告后微信确实会停止对你的行为数据进行“广告画像建模”,但基础数据仍会被保留。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平台有权保留必要数据,但不得用于超出用户授权的范围。

更关键的是 微信的“隐私保护指引”明确表示:不会向第三方出售用户数据广告数据仅用于内部算法优化。但如果你依然不放心, 可以进一步限制数据收集:

在“设置-隐私-个人信息权限”中,关闭“允许应用查看你的朋友圈状态”“允许应用通过你的微信活动广告”等权限,减少数据暴露风险。

2. 用户能做的“隐私增强”操作

除了关闭个性化广告,用户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隐私保护等级:

一是定期清理广告记录。在“广告管理”页面 点击“清除广告记录”,系统会删除过去6个月的广告互动数据,避免算法基于历史数据持续推荐。

二是使用“青少年模式”。虽然青少年模式主要限制内容,但会默认关闭个性化广告,且无法自行开启,适合对隐私要求极高的用户。

三是避免在微信内搜索敏感信息。比如“借贷”“医疗”等关键词,会被系统记录并用于广告推荐。建议使用浏览器或隐私搜索工具进行敏感查询。

未来展望:朋友圈广告会“消失”吗?

短期内,朋友圈广告不会消失——它是微信商业化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未来可能出现以下变化:

一是广告质量提升。品牌为了应对用户反感,会减少低质广告投放,增加创意内容。比如某汽车品牌推出“朋友圈广告定制车牌”活动,用户参与度提升50%。

二是用户选择权增加。微信可能会进一步简化关闭流程,并允许用户选择“广告时段”。

三是隐私保护法规趋严。因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 平台可能会推出更透明的广告数据管理工具,让用户可以查看“哪些数据被用于广告推荐”,并支持“一键删除”。

与广告“和平共处”,关键在于“主动掌控”

朋友圈广告能否彻底关闭?答案是:无法彻底关闭,但可以减少干扰。关闭个性化广告、 管理广告偏好、限制数据收集,这些操作能让你从“被广告追着跑”变成“主动掌控广告体验”。

对品牌而言, 朋友圈广告的未来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用创意和真诚打动用户,而非用数据“绑架”用户。对用户而言,与其抱怨广告“烦”,不如主动设置“广告防火墙”,让朋友圈回归“分享生活”的本质。

毕竟数字时代的隐私和体验,从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