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96SEO 2025-08-18 18:13 0
近年来电商行业的格局始终在动态演变。从早期的“阿里系一家独大”, 到拼多多凭借社交裂变崛起,再到京东凭借物流优势稳居第二,中国电商市场已形成天猫、拼多多、京东三足鼎立的局面。只是 2021年以来腾讯通过“腾讯惠聚”小程序和“购物号”功能,悄然在微信生态内布局电商业务,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腾讯的入场,是否真的能撼动现有巨头的江湖地位?
腾讯惠聚并非横空出世的新物种,而是腾讯智慧零售团队在微信生态内深耕电商的重要尝试。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小程序最早于2020年12月低调上线,2021年2月被媒体曝光后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其页面设计颇具“天猫风格”——首屏分为“爆款限时抢”和“精选商品”两大板块, “全部店铺”tab涵盖超市生鲜、休闲零食、家居百货等12个品类,俨然一个“小程序版天猫”。
但腾讯惠聚的野心远不止于做一个商品聚合平台。从运营逻辑来看,它更像是一个连接品牌与用户的“私域枢纽”。目前入驻腾讯惠聚的品牌多为沃尔玛、 三只松鼠、波司登等拥有独立小程序的一级代理,需缴纳保证金但不收佣金,这种模式明摆着在鼓励品牌将公域流量导入微信私域。比方说用户在品牌陈列页点击品牌名称,即可直接跳转至品牌官方小程序,实现“平台-品牌-用户”的闭环。
需要留意的是腾讯惠聚与微信广告强相关。知情人士透露, 惠聚本质上是腾讯广告的“社交电商实践解决方案”:品牌将原本用于朋友圈广告的营销费用,转化为商品优惠补贴用户,再通过社群传播裂变。这种“广告变补贴”的模式,既能降低商家获客成本,又能让用户感受到“优惠”,可谓一举两得。据内部文件显示, 商家的投入为“活动商品+营销费用+促销权益”,收益则是“与其它电商渠道相当的GMV+官方小程序引流”,这种清晰的商业闭环,让腾讯惠聚在品牌端迅速获得认可。
如果说腾讯惠聚是“平台端”的布局,那么“购物号”则是用户端的“毛细血管”。2021年, 微信在腾讯惠聚小程序内上线“购物号”功能,允许所有微信用户注册成为“带货人”,从平台挑选商品上架至“我的好物清单”,再分享给好友获得专属优惠价。
这一功能堪称“全民带货”的升级版。不同于传统电商的KOL带货,购物号的门槛极低——只需简单注册即可参与,且没有粉丝量要求。用户分享商品后好友可通过“专属价”购买,价差往往成为带货人的隐形激励。这种“人人都是导购员”的模式, 完美契合微信的社交基因:基于熟人信任关系,商品通过朋友圈、社群快速扩散,形成“裂变式传播”。
更关键的是购物号与腾讯惠聚的“社区”板块深度联动。用户在“逛社区享优惠”中可查看朋友的分享,还能通过“带货总金额”“访问我的购物号”等数据追踪效果。据亿邦动力报道, 腾讯内部正计划为购物号增加更明确的激励体系,比如拼团优惠、品牌直播、拉人领红包等玩法,进一步激活用户参与度。未来 购物号甚至可能直接接入微信支付购物版块,获得独立入口,这意味着微信12亿活跃用户都可能成为电商的“传播节点”。
腾讯惠聚和购物号的崛起,是否真能颠覆天猫、拼多多、京东的江湖地位?答案或许藏在现有巨头的“护城河”中。
天猫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作为品牌电商的“首选地”, 天猫聚集了国内外几乎所有头部品牌,形成了“品牌-消费者”的正向循环:品牌在天猫获得曝光和销量,消费者则在天猫买到正品和保障。还有啊, 天猫的“双11”“618”等大促IP已成为全民消费符号,其GMV规模和物流履约能力是腾讯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更重要的是天猫早已布局私域。许多品牌在天猫开设旗舰店的一边,也在微信建立会员群、企业微信私域,将天猫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用户。腾讯惠聚的“品牌跳转”功能,反而可能成为天猫品牌的“私域加速器”,而非颠覆者。
拼多多的崛起,本质是抓住了微信社交红利的“窗口期”。从“砍一刀”到“多多果园”, 拼多多将社交裂变玩法发挥到极致,用低价策略迅速下沉市场,积累了大量价格敏感型用户。如今拼多多已拥有近8亿年活跃用户,其“低价心智”和“社交基因”深入人心。
腾讯惠聚和购物号的社交玩法, 看似与拼多多类似,实则存在本质区别:拼多多是“中心化社交裂变”,而腾讯惠聚是“去中心化社交分享”。前者更适合快速拉新,后者更适合私域沉淀。还有啊,拼多多在农产品直供、C2M反向定制供应链上的深耕,也是腾讯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物流+正品”。自建物流体系让京东在“当日达”“次日达”上形成绝对优势,而“自营+第三方”的模式则保证了商品品质和服务体验。对于注重购物体验的中高端用户而言,京东仍是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是京东的重要股东,微信支付十二宫格也为京东提供了入口。双方早已形成“流量互补”关系:腾讯为京东导流,京东为腾讯提供电商能力。腾讯惠聚的崛起, 更可能是对京东的“补充”而非“替代”,特别是在3C家电等优势品类上,京东的地位难以被动摇。
综合来看, 腾讯惠聚和购物号的崛起,短期内难以颠覆天猫、拼多多、京东的江湖地位,但可能深刻改变电商行业的竞争逻辑。
传统电商的核心是“公域流量争夺”——通过搜索推荐、 信息流广告等方式获取新用户,成本越来越高。而腾讯惠聚和购物号依托微信私域, 通过“熟人分享”实现低成本裂变,这种“去中心化”的流量模式,可能让电商行业从“流量为王”转向“用户关系为王”。
比方说天猫、拼多多、京东的商家早已意识到私域的重要性,纷纷在微信建立社群、小程序。腾讯惠聚的出现,相当于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官方私域工具”,帮助品牌更高效地管理用户关系。未来电商竞争可能不再是“平台间的流量争夺”,而是“谁能帮商家更好地运营私域用户”。
腾讯的优势在于“连接”——连接人与商品、人与人。腾讯惠聚和购物号的本质,是通过微信的社交生态,为电商行业提供“基础设施”,而非亲自下场做电商。正如微信支付没有颠覆支付宝, 而是成为支付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一样,腾讯惠聚更可能成为电商生态的“连接器”,而非“颠覆者”。
说实在的,腾讯早已通过投资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电商平台,构建了电商“联盟”。2021年京东起诉天猫“二选一”时拼多多、唯品会纷纷申请加入诉讼,正是腾讯系电商的“抱团取暖”。这种“投资+生态”的模式,让腾讯既能分享电商红利,又能避免与现有巨头直接冲突。
目前, 大部分用户的购物习惯仍是“搜索式”——打开淘宝、京东搜索商品比价下单。而腾讯惠聚和购物号更强调“发现式购物”——通过朋友分享、 社群推荐发现商品,这种模式更符合“逛”的需求,而非“买”的需求。
对于价格敏感型用户和追求效率的用户, 搜索式购物仍是主流;但对于追求个性化、信任感的用户,发现式购物可能成为补充。所以呢,腾讯惠聚和购物号更可能成为“电商场景的延伸”,而非“购物方式的替代”。
尽管短期内难以颠覆现有格局,但腾讯惠聚和购物号的崛起,无疑为电商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量。未来 微信电商的破局关键,可能取决于以下几点:
电商的核心是“货”,腾讯的优势在“流量”,短板在“供应链”。目前, 腾讯惠聚的商品仍以品牌官方小程序为主,缺乏自营供应链,在价格、品类、履约效率上难以与天猫、京东抗衡。未来腾讯可能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补足供应链短板,比方说与京东物流合作、入股品牌供应链企业等。
购物号的“全民带货”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设计更合理的激励机制、 更丰富的社交玩法,让用户从“被动分享”转向“主动带货”,是腾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比方说可以参考拼多多的“多多果园”,通过“虚拟种树+实物奖励”提升用户粘性。
微信电商的终极形态,可能是“公域引流+私域转化”。腾讯惠聚作为公域入口, 负责品牌曝光和用户拉新;购物号和品牌小程序作为私域载体,负责用户沉淀和复购转化。未来 腾讯需要打通公私域数据,实现“用户行为追踪-精准推荐-复购提升”的闭环,让品牌在微信生态内实现“全链路运营”。
从天猫的“品牌帝国”,到拼多多的“社交逆袭”,再到京东的“物流壁垒”,电商行业的江湖地位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腾讯惠聚和购物号的崛起, 标志着电商竞争进入“私域时代”——流量不再是唯一的护城河,用户关系、社交裂变、生态协同才是未来。
短期内, 天猫、拼多多、京东的领先地位难以被动摇;但长期来看,微信生态的12亿用户、强大的社交连接能力,以及腾讯在支付、广告、云计算领域的综合优势,可能让腾讯成为电商格局的“变量”。或许, 未来的电商江湖不再是“三足鼎立”,而是“多极共存”——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共同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社交、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正如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对于电商行业而言, 腾讯惠聚和购物号的崛起,或许就是“明天晚上”的挑战与机遇——能否抓住取决于谁能真正理解用户,谁能更好地连接人与商品。
Demand feedback